发展经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走出危机必须要有经济的发展。
新大明发展经济的基础是走出单一的经济结构,实行多种经济生产行业,其中,南方的农业与北方的牧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是重要基础。
在南北方的农牧基础上还需要加上东西方的渔业生产和多种产业生产的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也有渔业,也有人对水很熟悉,但那渔业大都是辅助产业,渔业是农业或其它产业的辅助,中国古代很难出现以渔业为主要生产内容,并能长期坚持生产的地区或社会区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很难出现海洋文化的内容,很难有水中生产的知识和要求。
崇祯就是要利用明末食品短缺的时期,形成海洋省,让海洋省或沿海一些地区的水中作业形成主要的生产方式,从而为中国人的生活中增加水中作业为主的区域,文化中也增加水中作业的文化内容。
水纹资料和对天气的预测是水中作业的必不可少的知识,海洋省成立后,大规模的水纹测绘和对天气预测知识的掌握,就是想引导海上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真正的海洋文化需要以海洋作业或水中作业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
为什么郑和航海和西方的达?迦马、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会有不同的结果,郑和航海还早一百多年,规模技术都较先进,反而没有继承发展。
重要的原因是郑和的航海不是生产活动,也不是贸易事件,而是一次政府行为,它不计成本。如果后人用其技术进行贸易活动,或进行水中作业,也许会不断继承发展其航海活动。问题是支持其航海活动的国家是一个农业国,且水中作业所占比例太小的国家,海洋事务在整个事务中,没有一点地位。
西方的达?迦马、哥伦布等人的支持国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除了向海洋发展外,没有其它发展前途,都是为了生产和金钱而探险,是有后继的活动。有后继的活动就能不断发展。
现在明末就是食品不足,就是需要增加水中作业获得的食品,也逼迫天下人认识,水中作业,也能获得食品。
有水中作业,就会有水中技能和相关的知识,也就会增海洋方面知识,逐渐促进海洋文化发展。
有一定的水中作业或海洋生产经验,才能造就一批海军的队伍的基础力量。
海洋作业与海洋贸易总是相辅相成,大明向南洋购进粮食也是当时的必须,此崇祯就是不顾大臣那种天朝大国向蕃邦购粮会失国体的论调。
此崇祯“东卫海疆”和“南抚遗民”的策略都是以海洋作业和海洋贸易为基础,以海军为主力的活动。
海军在当时虽然只是需要,但在未来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崇祯也做好了大力发展海军的准备。
西域的经济又与其它地方不同,藏族人区域还有固定的农业与牧业,西域虽然也以种植和牧业为主,但所有一切能谋生的手段都会用。
西域的经济结构有点象西欧陆地,都是多种产业的经济结构模式,都是一切能谋生的手段都会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相关,是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向什么样的结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