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吁的军事行动后来被崇祯否决了,崇祯认为,东吁原先很好战,但现在东吁也许久没有挑起战争了。南部与暹罗国也停战了,原先传说的想向西部进攻南亚的战争也没有实施。
不论东吁国是否真正的处于内乱或艰难期,不论以后是否再次挑起战争,不论其是否放弃战争走和平之路都希望其走和平之路,因为其是邻国,就要促进其走和平之路。
大明需要一个和平的边界环境,大明也要有促进邻国走和平之路的胸怀,大明决不能主动挑起与邻国的战争。
大明与东吁国的边界以维持现有边界为主。当时的事实上,缅族与汉族中间的少数民族,由两国各自拥有一部分,后世划归缅甸的孟良府还有云南境内,被英国人抢走的里麻司也还在云南管理中。
崇祯责令参谋部,调夏东就再次进入西康,留一旅野战军联同地方军在云南守边境。
西康省主要区域是雪区,原先西康编练有一旅新军,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剿匪实战,也成熟起来了,现在与夏东就所带之旅合编成一野战师。
夏东就师的任务就是要熟悉高原地区的生活习惯,适应高原地区的反应。
原先唐时,大唐军队战不过吐蕃军,就是唐军不适应高原地区的环境。现在云南也是高原,而西康与乌思雪区基本上一样,适应了在西康生活,就会适应在雪区生活。
夏东就师就是要为进入雪区做准备,进入雪区,不但要适应高原气候,还要了解藏民生活习惯和民族特征,争取以最小的代价稳定雪区的社会。
西南区域在军事上基本稳定后,经济建设也是重点,经济建设除了依靠当地人耕种之外,搞好贸易也是重中之重。搞好贸易之一项重要措施是仿照长江经济带,建设澜沧江经济带。
澜沧江经济带,包括西康省,云南省,老挝司,南安省,还有暹罗国的一段的一边区域。当时没有缅甸段的区域。
当时沿江建设,以水运促经济发展,就是暹罗国也积极响,甚至是“洞里萨湖”也仿照“太湖”的形式建设,当时刚兴起的金边城,也喊出了要建成新苏州的口号。
原长江帮的洪三勇帮主,经过多年受新商行、新企业和新军的感染,也学到了许新知识,改掉许多江湖旧习惯,慢慢的成熟起来了,现在被任命为澜沧江提督,管理澜沧江经济带的业务。
西康省,云南省,南安省由大明管理的区域,完全可以象长江一样的方式。
老挝区域或暹罗国的区域则与两国签订合同,其方式是由大明组织商队租借沿江边一定区域的土地兴建商贸点区,通过商贸区影响内地的经济和观念,商贸区受大明管理和保护,不受对方国内局势头变化的影响。
当时老挝的索林那旺萨国王还是有眼光,一心想推动老挝的一体化,促进老挝的发展,原先都主动归顺大明,现在对大明采取发展经济的策略更是拥护,配合大明的行动。
暹罗国当时也很敬佩大明的文明,对大明社会不担不排弃,反而很拥护。自然也配合大明的澜沧江经济带的建设,也想与大明更深入的交往。
暹罗国也许有只尊重最文明国度的传统,当时大明处于即将失去中国之地位,但还没有失去中国之地位时期,在周边区域的民族或国度看来,大明还是文明的中心。
后世的暹罗国改名为泰国,也敬重文明国度,只不过当时的满清被欧洲人打得体无完肤,泰国人就把敬重对象转移到英国美国人身上,对待英美人象原先对等大明人一样,对待中国人则改为对待一般国家的人样,没有什么礼遇。
后世南洋许多国家和地方都学三语,即国语,汉语,英国,泰国人则只学国语和英语,不但国家不实施汉语教育,就是华裔人也不许学汉语。
好在大明时期,大明还是最文明国度,刚来到东方的西方国度没有一个较显著,也还没有出现能取代大明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