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渔业生产,渔受旱涝影响没那么大,又多年没有进行过大量捕鱼,增加捕鱼量来弥补粮食的不足,也就是增加捕鱼的人数和捕鱼的区域。渡过了这几年的难关后,再在鱼少的海区禁渔。
除了四海洋省大量发展渔业外,沿海省份和沿江区域的人,也适当的调整到海洋区域从事渔业生产,探索水文资料的探险队也转向了多鱼区域。
崇祯传递了保存食品的知识,食品只要密封,不让新空气进入,就能保持较久的时间不变质,当时人用当时的智慧也发明了一些食品加工的生产方式。
人多地大,即是优势,也是劣势,如果每个地方都有粮食结余或有剩余力量,那多个地方加起,人多地大的优势就会体现出很多余粮,或出现很大的力量,这是优势的一面,如果每个地方都没有余粮,或治理得很差,还不时需要力量去剿匪平叛,那人多地大所需要的粮食将会很大,需要的力量也需要很大。
当时大明很大,以省为单位,有许多省区能自给,有许多省区粮食严重不足。
长江以南的省区基本上能自给,不需要朝庭救助。特别是长江沿岸和沿海省区,还能向外输出少量的粮食。
黄河以北,基本上不足口粮,需要救助。特别是陕西的山西省,成为重灾区。河南也灾情严重,洛阳管理处和汴河运动系统,能基本上自给,但其它许多地方则生产不足。山东也是灾区,但由于是沿海区域,渔业补充一些,海贸补充一些,还是能渡过,山东许多非沿海区也需要救助,山东还是辽南军事的补给地。
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的生产,已出现成效,有几条江的渔业补充下,暂时还能自给,江北省和吉林需要少量的补充。朝鲜本地本来也能自给,但进军鸭绿江北的军队和鸭绿江北的地区需要补助。
沈阳周围的军事单位也是需要朝庭供给的地方,朝庭粮不多,主要靠南洋和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供给。
陕西山西是重灾区,原先李自成是利用陕西山西和河南的灾民打败了天下人,推翻了明朝,现在对陕西山西和河南的灾民救济就成不了朝庭生死存亡的大事。
陕西山西也不是全省都是灾区,主要是陕北和部分地区遭灾严重,重点救助的还是重灾区。
在崇祯帝指导下的朝庭,决定冒险向朔方省和燕北省移民,因为后金还有可能进入燕北省的地盘,只不过分析者认为可能性不大,进入也是可控范围,还是可以向二省移民。
陕西山西那些成片区域无雨无水的地区,再守着那些颗粒无收的田地没有意义,特别是无田的农民,更想迁移到能耕种的地方生活。于是朝庭决定大规模的迁移居民,凡是不能耕种的地区的人,都就近迁往朔方省和燕北省。
陕西山西能耕种的地区,能不迁移最好不迁移,农民也不想随便迁移,还有部门能耕种的地方,也留下部分农民耕种,能不付出迁移的代价还是不付出好。
朔方省和燕北省地域较广,也有部分地方适应农业发展而且是许多年没有耕种过的黑土地,易产生收成,反正二省需要朝庭支持,朝庭支持灾民开垦,建设新省区也同样是支持。农业占地并不太多,除了农业用地外还有大片草地,供牧业发展。
燕北省最初的移民必须经过挑选,是一些具有兵农全一的人,假若后金来了,能迅速转入城堡避开的民众。
河南和其它地方的许多人也有迁移三江平原和其它地方的人,朝庭组织运输,总的目地就是因灾情不能生产的地区都迁移到能生产的地区。
三江平原已经成为了后方区域,后金能来攻打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三江平原有容纳几千万人的可能,当时几十万人不是个问题,开垦田也是选择受灾情影响小的区域开垦。黑龙江省的农田开垦主要放地三江平原,嫩江平原只是江边的一些点线,即支持交通运输线,也为下一步发展嫩江平原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