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运动指导小组的人中,有人说:“下面就应该开始讨论夏、商、周的事件了吧!”
何功能说:“我们肯定要比以前的史家有所进步,要不,不如就读史算了。”
伍鸿友说:“我想应该把视角放在夏朝建立时的天下形势和夏国发生了那些变化上。”
黄宗羲:“按史家之说,大禹涂山大会就是夏朝建立之时。大禹前半生在治水,后半生在治天下。
“当时天下是万国林立,当时没有部落的称呼,万国林立实质上是当时有近万个部落存在。各部落或各国都只是按血缘关系统豁当时人口,有居住地,没有固定的生产用地,不占有固定的土地,土地当时是天下人共有。
“禹和启建立了夏国的政权机构,政权机构的具体内容,史书上说了一些,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有缺入。
“启以后,在全国统一实行了父系氏族制,全国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大量种植能吃的食物,建立了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生产模式。
“夏国的农业与其他国的种植业有区别,就象现在我们汉人区域的农业与蒙古区域的种植业样,农业需要精耕细作,需要追肥和管理,种植业就象现在的蒙古人样,挖个洞种下种子,就基础上不管理了,只等到时收获。”
崇祯肯定了黄宗羲的解说,并强调:“禹启时的夏国,主要发生了如下内容的改变:1、地理概念的发展,2、农业的出现,3、观念的改变,4、父系氏族的确立,5、政权机构的出现。
“1、地理概念的改变。原先盘古氏开辟的是雍州之地,甚至只是关中原平,经几万几千年的发展,盘古氏的后代走出了雍州之地。
“到禹时,新制定了九州地理,九州地理是对盘古氏开辟的雍州地理一次重大的改变,扩宽了盘古氏后裔们的生存空间。盘古氏的开天,由于是首创,其意义大于后来的扩展。
“2、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出现需要许多条件,需要生产技术被当时人所掌握,需要拥有种子,需要河流附近的可耕土地,还需要思想观念的发展。
“炎黄文化中许多国的人都掌握了生产技术,生产技术多般都从自然中学习到,许多品种都是偶然的机会以被人所掌握。
“夏族后来的生活区域是豫州西部,可能原先的夏族曾经出走过,到了天下许多地方求生存,甚至到过异域之地,这是夏族为什么见闻多广的原因,也为禹后来定九州打下了基础。夏族回归炎黄文化区可能是禹父鲧时期,当时的四大寇中有鲧,说明当时炎黄文化圈内众国不想接纳夏族回归,也是在后来禹治水成功后,天下才再次认可夏族为黄帝后人的地位。
“夏族人回归后,无法再在雍州立足,才到豫州西部居住,而豫西有江河水源,有土地,适合发展农业,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河流地区。
“夏国人主张重点实施农业生产也是农业出现的重大原因。
“3、观念的改变。农业出现的重点还是观念的心变,首先是要有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观念,原先的生产观念是打猎加采集,以种植为辅,夏启确立以农业为主,以其它生产行业为辅的方针是农业出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