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崇祯在崇祯二年的后金入寇中,很担心皇宫和自己的安全,大量的调兵勤王。普通明军的战力与后金兵相差一节,不但对后金没有野战能力,反而因粮草待遇等系列问题要处理,而文官体系只有贪污能力较强而处理事务的能力较差。
兵法说,多算多胜,少算少胜,不算不胜。战前必须对战争的结果要有预判,败战要避免,胜战要争取,可能胜也可能败的战斗要创造条件让将士发挥好,去争取胜利。
与后金兵战力相差较远的普通明军勤王,集中在一些想与后金一战,没有多大的意义。以前那么多明军被歼的教训必须吸取。
与后金战力相差不远的辽东军,则需要一战,让实战来说明问题。辽东军对战后金兵也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一战。
明军对战实力较差的军队,则勇敢的战,如新军对土匪军。
此崇祯则主要运用辽东军和新军对战后金兵。袁崇涣所带之兵是辽东军,满桂和赵率教所带之兵也是辽东军的训练水准。新军也训练多时,新军官兵也很想与后金兵一战。
此崇祯则认定金兵进不了北京城,对北京城不需要再增力量,主要是如何布置好城外之战。
城外军,除了原先调来的白杆兵,在战争之初,只调来了宣镇的满挂军和大同的李信军。李信奉命进京勤王,朱弘还招见了李信,谈了对战局的认识和战略方针的问题,然后要李信加入南线的打击金兵抢劫队的行列中。因为李信是在自己的国家行军,比金兵先到北京。
因为后金兵的强盗,强盗必然会抢劫,打击和限击后金兵抢劫成了时军对后金兵的主要内容。
李信驻兵北京南方的黄村,朱弘还调归马监管理的一千龙骑兵和一千能冲杀的老式骑兵给李信指挥,军队的聚散根据战场情况而定。同时派秦良玉回东安,指挥白杆兵对加入南线对金兵抢劫队的打击。南线有李信部军队,白杆兵,五千多亲卫军和地方部队,虽然没有北线多,也是一个很强的力量。
皇太极在后金兵进军北京的途中就收到了南北都有明军伏击金兵的事,皇太极就面临选择,是先到北京城下示威,还是先抢给养。皇太极很清醒,到北京示威只有政治意义,抢劫人口和物资才有实质意义。皇太极还是按原先的决定,到北京示威的目的不改,抢劫物资也重视。
皇太极虽然争对南北线的明军布置了多次的伏击与反伏击,诱袭与反诱袭的计划,但南北线的明军也不是菜鸟,明金双方互有胜负,明军新军偶尔被围也能突围到附近的城镇,当然,金兵被围也多般能能突围而走,一般而言,明军占了情报的优势,金兵多,明军就走,金兵少明军就打。
后金兵虽然强悍,也没有占多大的便宜,最为重要的是后金兵战斗多了,南北两线外出的金兵抢劫人口和物资的时间就少了,能抢劫到的人口和财物也少了,金兵做战多了,也必须有士兵伤亡。明军虽然没有占优势,但掩护了百姓转移和抢回了许多财物和人口。
明军没有大部被歼,主要是回避了后金兵的主力,明军并不是决战,而是限制后金兵分散外出。皇太极对抢劫的成果不理想,也没办法,决定还是先到北京城示威,以主动进攻争取局势好转,再找明军的破绽。皇太极暂时不管南北明军,集中力量进军北京,同时把主要视角放在兵力最多的袁崇涣上。袁崇涣与金兵,虽然双方都没有接战,但目光都在对方身上。
袁崇焕在周旋几天后,预判金兵的目标是北京城,因而带兵直奔北京,一时亡了边军到北京城下需要办手续。可见袁办事缺乏孙承宗的的完善,也可见原先的规则对军队的限制太多。崇祯出于帮助敢战之将,发出了令袁崇焕到广渠门前守城门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