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英国和那两个荷兰人样,技术较好,达到了当时欧洲的一般水平,但欧洲技工太多,混得并不太好,经陈某和刘某的盅说,是那种愿意到东方来发展的人。两个英国人造过欧式现有的大部分大炮,也能单独造出欧式炮,不但能造炮,对造炮还有许多想法。
朱弘对西方的技师来到很高兴,说一定要好好对待,不能亏了人家,来到之初,并请动了在华的汤若望等西方人一起来商谈并欢聚一堂。中国当时的造炮技术与西方技术结合,朱弘有信心能造出当世,最好的炮来。
包含有西方人的参加的研发部,对新式的制式船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西方的盖伦船速度较快,长与宽的比例在4:1以上,适合作战,但运货载人不占优势。中国原先的船,长宽比例多般在3:1左右,没有超过4:1的船,航行起来较平稳,适合运货和载人,人员较集中,也便于管理。如福船运货、载人都很好。
在研讨制式船中,面对许多问题,船面甲板太低则抗风浪的能力较差,甲板太高,加上风帆和甲板上的火炮有可能出现头重脚较的现象,且成本造价高。到底怎样的船最好,研发部内部的人也有争论。好在现在有了基础理论,造船中的许多事情都可通过计算说明问题,有些内容计算也很复杂,甚至需要重新学习新的知识,或超过原信王府学习班学过的知识,特别需要引入新的数学计算。理论设计或数学计算已经出现了,大明的制式船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
袁崇焕是以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的官职招见的,与另一个时空以蓟辽总督的名义招见有所不同。
袁崇焕到北京报到是崇祯元年七月份,一方面是因为袁的争议很大,也必需作点说明,另一方面是计划中的武将主要成员到齐,需对武将系统作个总结。
袁的地位。按另一个世界,也就是地球的“当年明月”的说法,历史人物大致可分为三级,即第一级,关键人物,第二级,重要要物,第三级鸡肋人物。而袁崇焕则是第二级的重要人物。朱弘也赞同这种观点。
用人必须准确运用,即不能第二级的人当做第一级的关键人物来用,也不能当做第三级的鸡肋人物来用,过重用人可能会造成承担不起而出错,过轻又是浪费人才。
袁的可信度。袁投敌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基本上可信,但不可完全信,也就是说,袁有其作用,也有其缺点。如果过重的使用就可能出现较多的缺点,所以应该适当的使用。所以招袁来京的公文只是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而不是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彼崇祯,想用一个较全面的军事将官抓军事,解决军事问题。问题是明末没有全面的军事将官,或明末的军事将官达不到解决明末军事问题的水平,因而出现彼崇祯处于对将官的信任与被骗的感觉中。
袁来到后,皇帝平台招见他,同时也有许多转向武职的文官在场,朱弘先是问策略。朱弘原先计划要袁独当一面,而不是统帅蓟辽事务。通过策略问答来确定做何种程度的使用。
问答中朱弘对袁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袁也激动的表示如果满足条件,五年可平辽。朱弘当时就问何种条件,平辽是什么程度的平辽,是占领辽东,杀光后金,还是招安(朱弘心里招安不算平辽)。
袁只是问答了条件就是钱粮供给要足够,权力要集中到足以发挥军力的程度,有权处理军队内部事务。这些是军事上所有军队的基本条件,因为当时明军做不到,袁所以特别提出。朱弘心里感到明军以前的失败,不是败于敌人,而败于自己,败于自己的后勤,败于自己的掣肘。
朱弘对袁崇焕的应象,一是敢战,在众多人谈后金变色,望风而逃的风气下,敢战之将就特别珍贵。二是有坚强的意志,在辽东经略高第下令撒退到山海关之内,周围没有友军的形势下敢于坚守宁远小城本身就体现的超凡的水平和意志。
袁崇涣在上次宁远之战时制定四条策略如:一、死守,(当时宁远城的兵力不到二万,而奴尔哈赤的金兵有十三万,是敌众我寡,不出击,不野战是正确的;)二、红夷大炮,(充分运用先进武器,是思想开明的表现;)三、坚壁清野,(强敌入寇,不留物资于敌,正确;)四、决心,(向逃跑到山海关的上级高第请示,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决死战的决心)。
四条策略体现的超越当时的意志,能以一万多之众一个宁远小城而不败就是奇迹,也可能只有袁崇涣才能做到。所以朱弘想问袁在新形势下会有什么想法。谈了许久,袁没有谈及对后金策略,朱弘只好主动分析后金的情况,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较深的认识后金也是胜敌的方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