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就是周礼。”
“周礼以何内容为关键。”
“上尊下卑,秩序井然,分封制。”
李标说:“人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所以大家不单是以自己的双亲为双亲,不单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这样使老年人都能善终,壮年人都有事干,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得到抚养;男人都有分内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归宿。”李标介绍的是孔子大同学说的内容。
朱弘在众人说得差不多时接话说:“西周的社会秩序井然,生产管理得好,是条件,西周时天下齐心,君臣一体,以强国和发展生产改善国人生活。有了前面的条件,才能做到如书中所说的礼。我们现在说的礼,多般是孔子时代的周礼,孔子是周朝人谈礼自然是说周礼。我们现在是在明朝,各位贤臣是否想过,我们大明的礼与周朝的礼是否完全相同,或可以照搬周礼,明礼若与周礼有所不同,那又具体那些内容不同?”
又是沉默,文臣就是出言谨慎。
沉默的原因,有可能是原先考虑得少,一时没有内容,也有可能大臣有朝堂上十分谨慎,任何发言都怕被人抓为把柄。
明朝的大臣就是这样,首先要保护的是自己,不可能授人以柄的内容,又能展示自己的才学的内容,争着讲,可能被人专把柄的内容,等别人讲,只涉及天下事务,不涉及自己事务者,小心讲,与自己有利的事务,拚命讲。
朱弘:“仁义圣贤说了很多,圣贤的仁义之说,我们应该去学,实施仁义的条件,圣贤还来不及谈,我们却谈得不多,要怎样才能够在现实中实施仁义是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以朕的眼光来说,我们应追求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就需要施仁政,只有仁政之下,天下人才能活,反过来,天下人能不能活,是仁政的基础。
大家同朝为臣,还是要讲点义气,只有大家齐心才能治好天下,才能平定边患。
有人说实施仁义要依礼,礼又要依周礼,这句话不错,问题是周朝离我们两千多年了,周礼具体是怎样只能依书上说,书上说的内容则需要人的理解,有的人理解得较正确,有的人则做错误的理解甚至陷入误区。所以周礼也要我们分清那些内容对当令有用,是我们应理解的主要内容,那些内容是次要内容,甚至是前人的误解而留下的语句。人要分清礼的主次,或者说要理解仁义礼需要智。
大家能科举高中,说明智慧不错,我们科举得功名者,除了读四书五经或儒家经典外,也要懂点天文地理,要知五谷,要能出门,要会办事。”
“那陛下又如何解释‘樊迟请学稼’章?”有一人插话道。(见注释)
皇帝回答说,那朕就说一说:“樊迟请学稼章所体现的意义主要有三,其一,求仁的士人,应学大人之学,是管理学,并非农学,说明不同的人学习的内容有不同的主次。其二,各有专长,农学方面孔子也不如农学家。其三,孔子也没有否定知识的众多内容,只是强调士人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其实智就是知识的掌握者或理解者所体现出的能力,也就是说与智有关的人类知识是有体系的,体系就必须完整,一个人掌握不了整个体系,众人一此就应该能掌握。单个人也需要了解知识体系的全貌,还需精确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知识。儒学是一门知识,也是应该掌握的内容。人应学儒学,也应懂格物,格物有深度或广度,也决定人的学问的高深。
智,就是怎样实施仁义礼的智。它山之石可攻玉,光儒家之书也许不够,我们应掌握更广的知识和体系。”
接下来,众臣也知识要说信了,在信前,众臣都不知怎样发言,朱弘也不好怎样提问或发言。
信,本是真实和诚肯。没有真实,仁义礼智说得再好也等于零。可从懂仲舒在汉朝提出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后,近二千年,信的实施状况,有眼睛的人都能了解到其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信只在某些私人之间存在,皇帝能做到不对大臣失信就很不错了。对小民,官府大都施行忽悠政策。其实,大部分都人不是不想讲信用,而是当时的条件让人难以做到守信,二千年来,‘信’的学说,也有待于发展。
最后朱弘总结说:“仁义礼智信主要涉及两方面,个人生活方面和朝庭事务方面,刚才谈的主要涉及个人方面,做为朝庭方面则需要现再认识。朝庭方面的仁义礼智信,更要精简和集中在最主要的问题上。
在朝庭方面,仁,主要是施仁政和怎样样才能做到施仁政,义,主要是一殿众臣,怎样才能同心协力共谋国事,一殿之臣就是要多点协作,少点党争和倾扎。仁义就是让百姓享有,也让边民享有。
礼的主要原则需因进一步明确,因为周时的朝庭较小,很多机构都还没有,所以要有当代的明确的礼,明礼到底应怎样,众聊先思考一下,先想一想,以后再议。
智则是当代要大发展的内容,不但要有儒家之说,还要有百家之说,不但要有政事之说,还要有粮食生产或生产之说,不但要有应用技术之说,还需要基础知识之说。
信,对朝庭更要追求真实准确。
仁义礼智信的重点还是要有财,库禀实而知礼节,能实施仁义礼,谁不想。财的来源是要是靠自己生产,掌握生产知识,如何搞好生产,是关于仁义礼的大事。搞好生产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公平公正处理生产中的事务,‘不患贫,而患不公,’‘公道自在人心’。所以搞好生产与处事公平是关于仁义礼的大事。
具体的事还是要做,礼部和法部,总结出当代礼的规则,报朝庭审议。户部查看那此内容可能涉及不仁的内容。工部查看那些工程有仁义相关,吏部要评选五常之官。”
众大巨,说理都有一套,谈及实际或怎样行动则慎之又慎,这不但是知与行不能合一,也是长期限制人的思维下出现的结果。
朱弘在朝议上谈到五常或有关儒家经典的内容,就是想与文官达成共识,也提醒众文官,必须认识到四书五经的内容的实施是有把条件的,而不能撇开条件抽象的谈论,希望众官能联系当时的具体条件,真正的行仁政,做诚信之人。
注释: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