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武将系统与皇帝的关系较好,可以说是由皇帝掌握的力量。高级武将,象孙承宗,卢象升等人又比较严守操守,一心为民,忠于皇帝。所以此科一些重要人物都先进入军事学堂培训,再具体任职。
史可法原来出身于东林党,后世对其也有一点争议,主要内容是弘光朝建立前,也就是南明的南京政府建立前,史可法已经有相当的权力了,但没有象杨涟样力争最好的结果,而是放任一个没有作为的弘光朝庭出现,到了危难之季,又不知想法挽救危局,只知一死,抗战到底。
那是对史可法期望过高的人的想法,也就是说史可法在东林党的环境下成长,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现在还早,也许在新的环境中,多加培养,也许能成才,至少要有曹操那种面对满朝文武只知哭泣而无办法之局面时有自己的处事方法。
其他众进士,当然要文武都分布都有,即使是进入了文官系统,只要不把维护士大夫的特权为自己的已任,有为国为民之心或治世之心,忠于皇帝,办实事,还是可救的人才。信息处的人掌握其人员流向,争取那些能为民办事,操守较廉洁的人才,都流向沿江沿海特区或其附近地区任职。
朱弘看了前三榜的文章,虽然文章的华丽程度朱弘自叹自己写不出,但也只是文章的流畅和词澡的华丽,朱弘并不看好其内容,也许是自己原先带有八股文无用的观念,虽然不想更改按原规则录取的结果,但朱弘并不认为现在录取的进士就一定是可用人才,有没有用要看其人品和实际能力。
还是自己的私人文秘处的人好用一些,朱弘要求文秘处的人在更多的人中,也就是没有录取为进士的人中寻找有观点的有担当的好文章。有能力办实事者又能不贪者引其入新军系统。
有一编文章被推荐到了朱弘的眼前。其主要内容是:“明初有田地亿亩,征收粮的总数是3200多万石,后来下调到2950万石。太祖对这个数字很满足,并下旨‘永不起科’。另一个系统就是军屯,有田地4.2亿亩,养兵120万,军屯户170到200万户。军屯多般在边境和重要关卡城镇附近。后人也经常引用太祖所说的‘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钱’。
到成祖时,田地是增加了,国力也更强了,其后各级官府都是报田地增加,人口发展。人口增加是事实,田地增加也有可能,但天启六年,收麦420万石,粮2149万石,总收入不过2600万石,比明初的2950万石少。军屯田大多都已“占窝”,“占窝”就是原先归卫所的公田,现已都被私人占有。正由于有占窝现象,军屯户大量逃亡,北方更是逃亡者过半,卫所没有训练,明初的百万雄兵现已无剿匪之力。更为严重的是明初不费一钱的军队,现在每年都必须花四百万两银养兵,包括辽饷在内,每年还有递增之势。
明朝公开的赋税是三十抽一,也就是说,赋税额度不会超过3.4%。实际征收粮食地方上需要运输费,运输中会有损耗,又算出损耗费,运输困难,折银,又要折银费或火耗费,加上地方有事务,需要筹集地方建设费用,几百年加下来,到了现在,已出现了无法统计的苛捐杂税。
明初农商一体,都征三十抽一的赋税,后来商人的赋税取消,万历朝虽然征了一段时间的商税,到天启年间又取消了。有功名的人的田地免征赋税,皇亲国戚也免赋税,天下收入有限,而支出无法减少,且有逐年增加之势。许多富户贿赂地方官员,逃避赋税,而所有的赋税都转嫁到那本分的普通农民身上。最后文章说,天下不公莫过于此,望天下仁人志士共商对策。”(见注释。)
对这样的文章,朱弘自然感兴趣,查看署名是伍鸿友,查看考试结果,什么都不是。象这样提醒或教育了朱弘的文章,在朱弘眼里远超状元文,可连普通进士也没取到,看来那个时代都有说直说的人没有好结果,但现在朱弘来了,就要改变这种现象。朱弘虽然不想推翻科举的结果,但有权授人“进士及第”的功名,也有权重用有才能、有实干的人。
伍鸿友自然请入皇帝的秘书处,在入秘书处之初,也加参学习班学习原子、分子基础上的新知识,同时也到大朝庭挂职以培养资历。
注释:文中有关数据来自崇祯朝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度支奏议》一文。
谈点观点:推理有归纳与演绎,作品也有从个人的故事为线索和从整体的事务出发为线条,掌握权力后的崇祯,需要从全局出发确定战略。习惯于看个人故事跌宕起伏的人,需要换作全局思考,思考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步骤才能发展下去。
感谢kill888,書友凌等网友的推荐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