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退出北京之后,大顺军噩耗不断。主要是墙倒众人推,各地纷纷抓捕、杀害大顺军派去的官吏、守将、兵丁,甚至献给清廷或南明。譬如,河南归德府又传来消息,原明朝归德知府桑开第等人,俘获大顺商丘令贾士美、鹿邑令孙澄等,押解到南明的首都南京。
关键是这些事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吓得一些官员及守将军兵弃职而逃。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原被迫归顺的明朝官绅的叛乱活动,席卷了黄河以北的晋冀鲁豫地区,仅仅个把月的时间,大顺朝就丢掉了大片地区。
满清入关刚刚占领了京畿附近,需要巩固稳定,暂时撤回了追兵。于是,清廷与大顺、南明形成了一个三方暂时无战事的局面。
清兵的暂时休战,急坏了南明的弘光小朝廷。按照南明首辅马士英的原话,本来是想坐山观虎斗,孰料清廷现在收兵回京,不知何故。马士英担心清廷是应吴三桂之邀,打败了李自成,还像以往一样捞一把就走。他向弘光帝提出,应该派遣使团北上,联络清廷,给以资助,敦促其继续剿灭李自成。同时,封赏吴三桂,追封被李闯杀害的朝臣。
朝廷即将组织使团北上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认为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纷纷报名。他们认为“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北上出使无任何危险可言,交涉的好了,论功行赏,乃加官进爵的天赐良机。
首先报名的是前都督同知总兵陈洪范。陈洪范,字东溟,辽东人,万历四十六年武举,行伍出身,在军旅中消极避战,多次临阵脱逃,屡被降职革职解职,其对大明朝廷充满了怨恨。后来其勾结宦官,得以复出。南明建立后,马士英推荐陈洪范,提督沿海五镇水师。
陈洪范的女婿唐起龙此刻已经降清,其在南朝时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帐下参将,与南明诸多将领熟识,多尔衮让人以自己的名义“书召故明总兵陈洪范”,要其多加游说,率众来归。陈洪范便想利用这个机会北上,投效清廷。
随之报名的是左懋第。左懋第,字仲及,号梦石,山东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官至应天安庆巡抚。其以“母死北京,愿同陈洪范北使。”七月五日,进左懋第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使,经理河北联络关东军务,谈判正使。以陈洪范和太仆寺少卿都督同知马绍愉为谈判副使,率领一个庞大的使团于七月二十一日启程北上。
行前,弘光及马士英、史可法等阁臣多次与使团磋商。他们认为偏居东北的满清不过是番邦小国,提出只能称其国王为可汗。并且认为南明皇帝三十几岁,清顺治帝才六七岁,双方可以叔侄相称。对于其进关剿贼,可以给以酬谢,以后开展互市,敦促仍然退回关外。最坏的打算,是以黄河为界,两国以后睦邻友好,互不侵犯。
使团携带了“大明皇帝致北国可汗”御书,敕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等诰敕,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等物。另外,下令漕运十万石白米接济吴三桂部官兵。倒是镇守江淮的东平伯刘振清看中了这百余艘“高大完好,中可容两百余人”的船舶据为己有,说,我若成一水军,可乘两万之众,岂可轻往,客观上使运米之事落空。
谈判副使马绍愉在致吴三桂信中说,讲定和好之后,两国“便是叔侄之君,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