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明忠烈祠,所有战死将士的名字,都将篆刻大明忠烈祠中,永受香火供奉,皇帝陛下率文官武将,偕同万民,每年进行祭奠参拜……”
“今后为国牺牲者,无论品阶高低,除抚恤之外,大明还会为其赡养照顾年迈父母,为其供养儿女,入学演武学堂,费用食宿由皇家商会供给,直至成年。”
“天子敕令诸郡建立演武学堂,习武为重,修文为辅,今后选拔能臣,将以武力与兵法为主。”
有人念到这里。
民众开始大声欢呼。
人群中的军户,更是眼睛大亮。
为国牺牲的,主要是兵士武人。
皇帝这是要全面提升武人的地位和待遇,并消除武人的顾虑。
设立了大明忠烈祠,在这极重荣誉名声的时代,在战场上的将士,拼杀起来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感,只为死后名字能刻进忠烈祠,永受香火供奉,皇帝也会亲自祭奠参拜。
何等的荣耀!
即便只是普通兵士,也能光耀门楣,英灵甚慰。
朝廷帮忙供养老迈父母,与未成年儿女,又让将士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上战场厮杀。
而今后选拔能臣,将以武力与兵法为主。
这昭示着,大明进入重武制啊。
武人的好时代,终于来临了。
谁要说武人不能治国,太祖,成祖这两位马上皇帝会一巴掌盖过去。
武人不等于是莽夫,他们在身体健壮,武艺高强的基础上,也可以读书,做学问,研究兵法等。
能成为一位真正名将,极少是不识字不懂文的莽夫。
春秋时期的儒道,也不推荐纯粹死读书的文人。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
君子也是要腰悬刀剑,弓马娴熟,文武兼备。
但到了独尊儒术后,儒道开始变味。
到了现在,所谓君子都丢下刀剑,只捧书籍,由做学问,变成搞政治,钻研权术,培养出一批批书呆子,或喜欢内杠的阴谋家。
至于皇家商会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有“皇家”两字,一定是皇帝亲自设立的机构了。
欢呼声过后。
内侍继续念。
“大明重新采用,军功授田制,所得军功除银钱奖赏之外,划分田地为私家世代所有……”
“什么?”
“军功授田!!!”
人群中惊声四起。
军户们嘴角咧开,笑得合不拢嘴,不少人泪流满面。
汉家人把田地视作根,看得极重,有钱就会置办田产房产,才觉得生活踏实安稳。
现在,去为国战斗,去立战功,就能分到田地,世代传下去。
这对平民百姓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和动力。
“从今日开始,天天抱着圣贤书苦读,钻研那八股文,用处不大了。”
“我大明不需要养那么多舞文弄墨的文弱书生,若要抵御住鞑子入侵,收复失地,都舞刀弄枪去。”
“鄙人从今日立志,从军报国,回去就开始打熬身体,练习武技。”
“在下祖上是猎人,家传一手好箭法,回头便报名从军。”
“老朽也感到热血沸腾啊,只可惜已是花甲之年喽,不过天子敕令诸郡设立演武学堂,可叫我儿孙去,费用竟比学塾便宜得多,还能用税收抵扣。”
“陛下这是从根源上,解决我明军战斗力与士气不足的问题啊。”
“吾虽是秀才,但不得不承认,此番决策,实为强国之道,利国利民,造福大明千秋万代,吾皇,圣明啊!”
“吾皇圣明!”
“吾皇圣明!”
“有这样的英明天子,有这样的大明,我辈如何还不竭力报国?”
无数民众激动万分,大声高呼。
许多人奔走相告,把这重大消息,传遍京师。
一旨破冰。
大明重文轻武的风气,正在瓦解,直到彻底颠覆。
这消息对军户、底层百姓等绝大多数人是好消息。
对读书人来说,则是天塌般的坏消息。
书生们失魂落魄。
出路也是有,可以辅助武人做后勤,可以攻读兵书做谋士,也可以从现在开始熬练身体。
但想仕途光明,升官发财,不能只靠读书写字了。
最好是文武兼备。
国子监已经把武科、兵策等与战事有关的科目,当作主课。
贡生们已在上届武状元的叱喝声中,开始扎马步。
……
“唏律律”
崇祯在一座丘陵上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