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颍国公说说道理!”
满朝文武都低垂下头。
征虏将军还真是头铁,不过说辞也是出人意料。
要知道颍国公这些年都在北平通燕王朱棣一起征伐北元,与燕王朱棣极其交好。
年前随太子朱标前往陕西,任陕总屯田事。
国朝之中,傅友德军功累累,丹书铁券在手,如今权势堪比当年的魏国公徐达。
他说话的分量一般是很重的。
黄子澄一帮少壮臣工,十分忌讳这次回来凭吊的傅友德。
淮西勋贵中他乃响当当的二号人物,如今蓝玉平叛未归,他立储一事有着极大的声量。
今日圣上问起立储,没想到傅友德直接就摊牌了。
朱允熥!
傅友德全然不在意周边臣工的神情,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说道:“圣上,老臣与皇孙朱允熥并不熟稔,只不过咱是穷苦出身,只知道一个嫡长有序,废嫡立外,难以服众!”
“征虏将军此言差矣,太子在国朝时,便以立吕妃为太子正妃,其生养之皇孙,即为嫡出,如今太子一脉皇孙,皆是嫡亲血脉,有何外人之说!”
“正是,如今皇孙之中,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哪个不是嫡亲血脉,圣上,既然征虏将军直言嫡长有序,既然要从皇孙之中立储君之位,而允炆殿下今为长孙,臣以为当里朱允炆为善!”
“不错,允炆殿下早在三年前便帮太子处理政务,可见太子殿下苦心,而圣上更授予研读奏疏,题量民事,可见其栽培之心。”
“我等皆认为,国朝储君,当立允炆殿下!”
看着殿内有一半朝臣下拜,直呼立允炆,朱元璋脸上毫无波澜。
看到傅友德嘴唇蠕动,半天没声,朱元璋揉了一下眉心。
今天这局面,可谓有大半的原因出在自己头上。
一想到当初标儿走了,他哭的老眼昏花,便下旨让允炆来给他念奏疏。
他老朱的子女之中,诸王若无政务军事,不可临朝。
可要通读奏疏,便只能让朱允炆上殿参与朝会。
历朝历代,能上殿参与政务的皇家血脉,若不是以储君培养,说出去都没人相信。
现在朱元璋只觉得,要是能让朱英上殿,那才能有个对比。
可惜晚了,现在他朱元璋有了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
良久,他才叹道:“还有人有别的看法么?”
这话一出,朝堂上又是一阵寂静。
还能说谁?
圣上你这不明摆着折腾人么,没看到允炆殿下就在朝会上低着头不敢说话么?
难不成现在要他们提一嘴燕王,宁王?
看到没人敢说话,朱元璋才站起身子,“罢了,朕看尔等都有分歧,咱大明朝基业,定要找一个大家都服帖的,所以立储一事先不谈了,还有其他事要启奏的吗?”
黄子澄一行脖子一咽,全场就傅友德大将军一个人有异议,什么叫有分歧,正想提一嘴。
没想到朱元璋直接站了起来,“看来众爱卿都没事启奏,那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