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三更,赵濂却无法入睡。这位年轻的大华皇帝推枕而起,绕室彷徨却又无计可施。自从楚国成功退灾,他已有一股不详的预感。果然,大狄国也用同样的手段驱赶蝗灾,如此两面包夹,活活把蝗灾逼入了大华境内。
这下可好,你们二位互拼鸡鸭,我却殃及池鱼,可怜我大华,只有三郡之地,还是西川这样禽蓄不丰之地,全国禽类加起来也没多少只,哪里挡得住饿疯了的蝗虫?而且一旦受灾,真是全国遭难,连救灾都有心无力。可恨这些蝗虫精诈似鬼,就挑我这软柿子捏……
唯一的好消息是,终于入冬了,这几日天气转冷,云涛涌动,钦天监拍着胸脯汇报说三日内必有一场大雪,只要雪一下,再多蝗虫也要一起冻死,这场横扫神州半壁的大蝗灾也将就此终结。
想到这里,赵濂还是气不打一出来,大华国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就差这一步!天呐!你瞎了眼!
赵濂越走心越乱,听着窗外最后几只秋蝉嘶声力竭的临死悲鸣,只觉得头脑仿佛炸开似的嗡嗡响个不停,不由立住了盯着夜空一钩冷月发怔。——国内存粮将尽,饿极了的百姓不顾朝廷禁令,开始大规模宰食禽类,大华国最后的一点抵抗能力也随之消失……怎么办!?
“陛下……”屋外内侍总管轻轻禀报,“上将军求见,奴才知道陛下睡不安稳,不如见一见人,散一散心,兴许回头便得个安稳觉。”
“胡开山?他来做什么?——这么晚!”
赵濂心乱如麻,喃喃自语偏又理不出个头绪。虽然半夜被打扰,可赵濂对这位内侍总管的态度却出奇的好,因为他不是个普通太监。此人名叫庆生,也是侍候过先帝的老奴了,当年长安城破之时,便是这个忠心的太监抱着年幼的赵濂逃出宫来亡命天涯,可以说是赵濂的救命和养育的恩人,地位超然,私下里赵濂管他叫“阿父”。
“让阿父担心了,我没事,这点小挫折,难不住濂儿的!”赵濂边说边整肃衣冠,“让胡开山御书房候着吧,这就过去。”
赵濂一只脚迈进御书房,胡开山一个箭步冲了上来,“陛下!末将想出个办法,兴许可以撑过去!”
“什么!?”赵濂心中原有些怪他夤夜见驾有些唐突,听了这句话真恨不得他再早来几分,忙止住他行礼,“好将军!什么时候了,还闹这虚礼?——快快道来!”
胡开山扬起一张黝黑的脸膛,“陛下莫怪,这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说吧!死马当活马医了!”赵濂不自觉地咽了口唾液,却在下一刻差点反胃吐出来。
因为胡开山说出的三个字:“吃蝗虫!”
吃蝗虫!?赵濂一听,差点吐了。心说楚国搞了个“养鸡鸭”,你来个“吃蝗虫”,都三个字,也都不靠谱!可仔细一想,有道理啊!你吃老子的粮食,老子就吃了你!他赶紧问道:“快寻名医,蝗虫是否可食,有没有毒……”
“陛下放心!末将……已食虫三日,味道怪些,人却无恙,尽可放心!”他说着苦苦一笑,露出两行白牙,反射着红彤彤的烛光。
赵濂大为感动,执其手道:“将军这份苦心、这份胆略,真有古之神农氏遗风,忠君爱国之情皎然如日月!”
是夜,赵濂连夜下旨,封存全国所有余粮作为过冬储备,不再救济,同时号召全国军民一起捕食蝗虫。
为此,赵濂召集文武百官,世家族长,百姓代表,当着他们的面吃了一场蝗虫宴。皇帝带头,百官景从,民间自然也只有跟从的份。
这一吃,还真的发现,原来蝗虫非但无毒吃不死人,而且滋味还……过得去!一时间,烤蝗虫、炒蝗虫、炸蝗虫,蝗虫串、虫泥饺子、虫卵粥、虫跳墙、蝗虫上树等诸多虫类名菜应运而生,虽然吃多吃久了犯腻味,从平民到百官,从百官到皇帝,满嘴都是腥腐涩口的哈喇子味,可总算没有出现大批饿死人的惨况,这道坎,大华算是过了。
蝗虫们惊讶地发现,何时起,人类也成了天敌?还让不让虫活了?带着这股绝望和不甘,当年十月二十,一场大雪如期而至,蝗虫们合上了疲惫的双翅,结束了辛劳而又罪恶的一生,大群大群地冻死在荒芜的大地上,据不完全统计,大华境内的虫尸扫出来不下三千万斤,也全被穷凶极饿的大华军民蒸熟曝干,做了过冬的干粮。
赵濂也好,海天也罢,也包括逆天成功的楚王刘枫,几位王者不约而同发出同样一番感慨:蝗灾这东西,人要灭之难如登天,天要灭之易如反掌,真让人不由感叹,天威浩荡,人力渺小,造物神奇实不可测。
纵观这场大灾变,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受灾最惨重,只是其中三州各有后台老板救济,尚可勉强支持。独独青莲教的徐州是没人疼的野孩子,原本指望大华国会仗义援手,可如今人家也遭了老殃,巴巴地守着粮袋啃虫子过冬,想来是指望不上了。
眼看同样遭殃的永胜、无颜二军在楚国接济下吃饱吃好,而自己分明离楚国更近,却只能干瞪眼睛饿肚子,心里甭提啥滋味儿了,只怨当初瞎了眼,抱错了一条骨质酥松的大腿,一有急事,嘎嘣一下,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