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这些天最关注的还是东北的问题。
1923年。
随着政府机构的完善,各管一摊。张学文作为大总统,现在又没有出国访问的任务,因此并不像几年前那样忙碌。相反有更多的精力关注主要的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最主要的事情是什么。
就是明年收回关东州和海参崴、库页岛的事情。
如果明年失败了,那么中国就有可能停止目前上升的势头,还要沉沦一段时间。但一旦明年获得胜利,那么中国的发展就会是一马平川。从此远东地区,就要进入中国的时代。
因此目前张学文所有的精力都在东北。
今天突然看了报纸,张学文忍不住笑了出来。
“这些人怎么也应该发泄一下。”
禹之谟看了之后也是笑了笑。
“可惜了,泰戈尔成了大家的炮灰。”
张学文点点头。
泰戈尔一代大师来中国,被中国学界的不少大佬猛烈抨击,讽刺。幸亏泰戈尔不懂中文,给他当翻译的那些人估计也不会随意的给他翻译这些东西。
“也不怪他成为炮灰。泰戈尔说什么西方物质文明已经破产,还讲什么东方精神。又是被梁启超他们借助,想要和现在的教育发展抗衡。这当然是会受到双方的争议。”
“是啊。”
对于泰戈尔,张学文没有什么想法。
而且张学文本身对于泰戈尔的东西也没有看过。倒是目前中国的年青诗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也就是一个诗人、文学家要到中国讲课而已,却被中国读书人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东西。
讽刺挖苦泰戈尔的印度,其实也是有些过分。
人家印度的情况,岂是泰戈尔一个读书人能够改变的。
“算了,让他们胡闹去吧。”
张学文摇摇头。
一些激进的年轻学者竟然给政府上书,认为应该禁止泰戈尔讲课,简直是乱弹琴。政府哪里有空管这些事情,而且也不应该如此。
哪一个大学愿意邀请他是大学的权力。
“不过你应该知道梁启超、蔡元培他们的目的。”
“一群书生而已。”
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对于梁启超、蔡元培他们,在学界影响力不小。如果是七八年前,张学文还会在意他们的影响力。到了现在人民党政权稳固,教育改革也是稳步进行,因此并不在意梁启超、蔡元培他们。
“明年的高考一旦完成,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也完成。”
两个人看报纸心情也不错。
特别是这些书生互相骂人,除了吴稚晖之外,其他人都是骂人不带脏字的。看文人骂,才最好笑,最显功夫。虽然围绕着泰戈尔争议很大,但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改革,政府是不应该出面的。
“好。”
“稽亭兄,提拔李燮和担任常务副总理之后,建设发展委员会应该让谁负责?”
“最合适的有两个人。”
“谁?”
“熊希龄,或者谭延闿。”
禹之谟说出了两个名字。
但听到名字之后,张学文立马是摇摇头。直接道:“不行。熊希龄和谭延闿两个人都是湖南人,现在已经有不少人说我们政府是湖南人的政府。如果让他们负责建设发展委员会,那闲话就更多。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避嫌。”
湖南人。
因为同盟会西南支部主力干将都是湖南人,后来人民党更是以同盟会西南支部为主,因此高层湖南人太多。现在的政府当中,张学文、禹之谟、李燮和,以及仇亮、宁调元、熊希龄、谭延闿都是湖南人。
李燮和之后,张学文希望下一个接任总理位置的是非湖南人。
这是为了稳定。
“可是,他们是最适合的。”
“我知道。”
论资历、论能力、论现在的地位,他们的确是最适合。但他们湖南人的身份,让张学文只能是否定他们。因为现在年轻干部当中,也有刘复基、蒋翊武他们也在成长。
湖南人太强势,对于政治的稳定也有很多不好的因素。毕竟大家都会考虑,是不是因为张学文和禹之谟是湖南人,所以大力提拔湖南官员。
“在找一个。一定不能是湖南人。如果实在不行,就让李燮和兼任建设发展委员会的主任,找一个副主任。可以是一个年轻人。”
禹之谟想了想。
年轻干部不少,如果排除湖南人,那么选择余地就少了很多。
“颜惠庆,或者是蔡济民。”
张学文点点头。
颜惠庆四十五岁,蔡济民就更年轻,才三十六岁。
“蔡济民太年轻。颜惠庆很适合。”
虽然这需要在会议上讨论,但是张学文需要和禹之谟通气。只要两个人通气,那么这些人事问题基本上就不会出现其他问题。
蔡济民虽然很出色,但张学文认为他太年轻。
需要更多的锻炼。
两年之后的政府选举,颜惠庆正好四十七岁。正好可以顺势成为建设发展委员会的主任。颜惠庆此人能力不错,而且在外交上也颇有建树。
让他先干干副主任,如果不合适还可以调整。
“好。我同意。”
禹之谟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