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俊兄,找你这个大忙人,希望不要介意。”
和刘复基谈完之后,张学文明白农村问题要解决的事情很多。粮食更是中国的重中之重。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那么问题就不是一般的大。
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吃饭问题最重要。
因此农业是必须要重视的。
农业发展。
张学文知道的有这么几个。完善的水利设施,优良的种子,还有就是化肥的应用。这些都是人类对抗自然,可以让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的几个重要因素。
可是这些东西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
水利设施,新中国用了三十年时间也没有完全解决,只能说是初步解决。而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水利设施能力,张学文是绝对没有把握,自己可以用三十年完成。
因为新中国的动员能力,绝对不是现在的人民党政府可以比拟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水利设施速度和规模,张学文估计自己要有四十年、五十年才能够完成。
现在只能是重点解决,保障重要地方的水利设施。
优良的种子?
这也不是很容易。
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都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几亿人。但其实大家知道的很是片面,因为中国各地的情况都不同,并不是全中国都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如东北用的种子,就不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而是北大荒培育出来的种子。而且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那也不是袁隆平一个人在一块田地,弄几下就完成的。
光是为袁隆平的实验,选择优良的种子,国家就动员了好几千个部门帮忙找种子。当时参与找优良种子的人,都有好几万人参与。后来参与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筛选、观察,整个过程当中就有上千个国家部门配合袁隆平。
可以说这就是国家的力量。就如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当时为了筛选各种方案,参与的部门数不胜数。只是屠呦呦那一组分到的任务正好成功,所以最后成名的是屠呦呦。
而当时参与这个计划的其他部门,虽然也参与了计划,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因为最后是屠呦呦一组发现,所以最后拿到诺贝尔奖的就是屠呦呦。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也是一样,参与的部门有数千个单位。但最后的代表是袁隆平。
在国家这样的支持之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还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至于化肥就更不用说。
中国大规模使用化肥,还是七十年代从美国引进化肥设备。之前中国的化肥工业虽然在发展,但发展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任何一个都不是那么容易,几年就能够完成的。
但这些东西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农业要有一个大发展,这些是必须的。中国想要摆脱以前那种靠天吃饭的局面,就必须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改变。因此张学文邀请范旭东,专业的问题还是要请专业人才。
“总统,你客气了。”
范旭东。
中国最大的精盐公司老板。他的精盐公司已经是把之前很多盐商都挤出了市场,特别是江淮盐商本来和范旭东对抗。可是很快都溃败。
当然让他们彻底退出这个市场的还是国家的力量。因为中国的盐务局在1916年的时候,公布中国食用盐的标准。
那些不够资格的食用盐都要统统的退出市场,只有满足国家公布食用盐标准的才能够进入市场。随着食用盐标准的出现,那些一直挺着的盐商都是因为技术原因退出市场。敢于顶风作案的都是处以百倍的罚款,罚的你倾家荡产。
毕竟食用盐是吃的东西,岂容他们乱来。
当然也有聪明人。
西南盐业公司就非常聪明,立马找到范旭东,希望跟范旭东分享技术。说起来西南盐业公司是当年张学文为了统一西南的盐业成立的公司。
范旭东的公司,也有大量的政府股份,政府还是大股东。
最后双方强强联合,范旭东出技术,西南盐业公司把西南的盐田交出来。双方成立中国盐业集团公司,股份再次出现大变化。
范旭东继续担任中国盐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中国盐业集团公司在目前的中国可算是首屈一指,唯一能够和他们竞争的只有西北盐业集团公司。这其实也是国家资本占据主要的一家重要盐业公司。
他们两家几乎统一了中国的盐业市场。
中国是一个大国,拥有几亿人口。而盐是必需品,他的市场非常大。不然自古以来也不可能盐商都是最富有的。中国盐业集团公司目前的资产规模已经是有上亿。
说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暴利。
范旭东也因为在中国盐业集团公司的股份,一跃成为身家千万的顶级富豪。距离他成立盐业公司,才不过四年多一点的时间。
有了足够的资金之后,中国盐业集团公司,也开始涉足其他的化学产业。包括制碱公司、制造硫酸的公司等等。范旭东的野心就是让中国盐业集团公司成为中国化学工业当中的顶级公司。
“明俊兄,你是学习化学的。我听闻欧洲那边的科学界一直在研究人工化肥,不知是否是真的?”
“是。”
范旭东点点头。
“德国有个化学家李比希创立养分归还学说,也叫养分补偿学说。该学说认为,作物生长需要从土壤带走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将越来越少,要恢复土地的能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肥料以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养分,否则产量将会下降。所以他认为大家要不停的给土地增加养分,也就是要施肥。”
“以前农业用的都是人畜粪便,用人畜粪便给土地增加养分。可是随着大家开发耕地越来越多,这些天然化肥根本不够。而且不少化学家认为,人畜粪便对于土壤增加养分的速度太慢。因此科学界始终是没有放弃研究人工化肥。特别是1898年的时候,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布里斯特召开的大英科学协会上发表演说:‘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变得狭窄了,长此下去,粮食不足的时代就会到来,解决的办法是必须找到新的氮肥。’”
范旭东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的,对于世界化学的发展情况还是很清楚。而且他现在虽然是中国盐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但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研究技术问题。
从来没有放下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于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关注。
因此说起来头头是道。
“不过氨肥最大的问题是合成氨的问题。在小范围之内提取合成氨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很多化学家在实验室就能够制造合成氨。但最大的问题是他只能存在于实验室,无法进入工厂进行量产。不过二十多年前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成功在空气当中提取合成氨。而且不仅仅是提取,还有办法可以进行量产。空气当中可以说是有无穷无尽的资源。”
“1913年,德国第一个合成氨装置建立。这是可以进行量产合成氨的机器。从此刻开始人工化肥算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很多国家目前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听着范旭东的话,张学文点点头。
很高兴。
果然是找对了人。这些东西张学文当然是不清楚,听到范旭东的解释,张学文才明白目前世界人工化肥的发展情况。因此张学文道:“我听闻人工化肥可以让农作物增加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产量,是不是真的?”
“不可能。”
范旭东摇摇头。
然后道:“目前来说,人工化肥还没有完全普及。而且人工化肥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效果。我虽然对他不是很了解,但我想最有可能的是,提高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产量。以后人工化肥的技术继续成熟,那么我想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效果应该是没有问题。而且每个地方的土壤不同,需要的化肥成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些都需要解决。”
“看来我想当然了。”
张学文笑了笑。
是啊,人工化肥目前也是开始阶段。欧美国家已经是走在了前面,他们研究这个已经是有上百年的时间。但就算如此,现在化肥工业也是初期。
还无法和后来相比。
后来化肥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种类非常繁多。
“总统,怎么,你这是要投资化肥工业?”
“是。”
张学文叹口气,道:“民以食为天。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不同,我们有几亿人口。一旦出现饥荒,那么就是大事情。七年前,那时候你还是在日本上学,我当时就在长沙。几万几万的饥民冲击的场面,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几万人,中国有几亿人。一旦出现饥荒,你可以想到会是多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