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是必须要提的人物。
不管对他的评价如何,此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且此人打笔仗绝对是一把好手。当年革命党可是被梁启超的文章打的狼狈不堪。一直到同盟会成立,革命党才算是慢慢的战胜了梁启超。
当时刘道一也是和梁启超在报纸上打笔仗的主力干将之一。
也就是十年前的事情。
但在刘道一看来,这几乎是上辈子的事情。就像是时间过了很久一样,让刘道一怀念。
“但正是为了宣传,为了打笔仗,他们说的就会夸张一点。只要是任何的夸张宣传,都会有巨大的漏洞破绽。打笔仗的时候,大家都是为了吸引人气,不会关注这些。但是当面对面辩论的时候,这样虚夸的宣传,就会被人随时随刻的抓住,往死里的猛攻。”
“蔡元培一介书生,他知道政府目前的情况吗?他知道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吗?他懂得怎么治理国家吗?他的一切一切都只是文人思维。他的文学功底很深,如果我们和他在这方面交手,我们必死无疑。因此我们就不能和他玩这个。”
张学文点点头,有些明白刘道一的意思。
蔡元培名气大、文章写的也很好。但是在辩论当中,对于具体的问题肯定是不懂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钢产量不行,让蔡元培给一个意见,他怎么可能知道。
这是蔡元培的短板。
他只是一个书生而已。
刘道一到时候只要猛攻这一点,蔡元培肯定是毫无招架之力。其实不仅仅是蔡元培,没有在政府高层工作过的,就算是懂这方面技术的人,对于这些问题也是一脸茫然,更何况是蔡元培这样的书生。
“炳生,这一次的事情让我明白了一点。我们需要一次彻底的教育普及运动,不是扫除文盲的运动,而是新思想的普及运动。让科学技术的概念普及,让大家接受科学技术的地位。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学习,还是跟以前差不太多。读书,读书,都是带着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因此文史类的专业依旧非常受欢迎,而理工类依旧被很多读书人鄙视。不管我们政府做多少次行政命令,都不如让那些读书人自觉的接受这一点。”
“是。”
刘道一笑着道:“其实每一次出现大变革的时候,都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文化革命。中国历史无一不是如此。现在又是到了一次变革的时候。让我们中国读书人改变几千年的想法,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种事情我们政府最多只能是做一个引导,还是需要学界的人带头。”
“说的是。”
科学技术。
这个东西虽然从洋务运动开始就进入中国,但并没有被读书人完全接受。想要让他们完全接受,张学文知道必须要有一次文化运动。
而政府不好随意的出头。
读书人就是如此。你政府越是压着他们,他们就越要反抗,越不听你的话。这种事情只能是文学界自己掀起一番运动,来让科学技术的概念普及到读书人那里。
“看起来我要和马君武谈谈。”
“他是比较合适。”
马君武。
张学文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马君武。
此人天不怕地不怕。
在革命党的资历很深,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地位跟汪精卫他们一样高。而且此人国学功底很足,还是学习化学出身。此人非常推崇科学技术。
同样他是一个敢干敢说,不惧怕任何压力的人。
以他的名望、以他的能力,如果掀起一番文化运动,应该是没有任何的问题。如果再配上一些其他的新派读书人,说不定还真能够成功。
而且这是必须的事情。
只有让那些读书人自觉的承认和接受科学技术的地位,才能够算是真正的成功。政府的行政命令只能是解决一时的问题,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行,炳生。这件事情我就相信你了。到时候什么都不用管,只要能够胜利就可以。”
“你放心。我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
“踏踏踏——”
仇亮急冲冲的来到了张学文这里,看到张学文和刘道一之后,道:“子清,炳生,蔡松坡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