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
久违的名字。
蔡锷这两年一直在京城,但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只是在军事部挂着一个顾问的名字,平常就是研究一下军事书籍,研究一下各种战争资料。
但张学文其实并没有忘记蔡锷。
张学文知道蔡锷早逝。历史上蔡锷是在护国运动胜利之后,同一年去世的。但张学文一直认为蔡锷是因为劳累成疾,特别是护国战争损耗了他的身体。
但听仇亮的意思,蔡锷的病非常严重。
类似于目前国外讲的癌症。
喉癌。
这让张学文是真的没有想到。因此张学文和刘道一两个人急冲冲的跟着仇亮来到了蔡锷的府上。这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可以看出蔡锷的影响力。
包括副主席李根源、副总理禹之谟、总参谋长张孝准、总装备部部长石陶钧、军纪处总巡官何遂,一堆的政府高官都脸色阴沉的进进出出。这还是很多军方高层没有到来的情况之下。
可以看出蔡锷虽然处于半退隐的状态,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毕竟当年可是有“北吴南蔡”的说法。北边的吴禄贞,南边的蔡锷。
蔡锷在湖南、广西、云南都有很多的同僚和下属。而这几个地方在目前的人民党当中地位很高。
“总统。”
“总统。”
“子清。”
大家看到张学文过来,也都是跟张学文打招呼。张学文只是简单的点点头,然后快速的走进蔡锷的府邸。看到蔡锷的夫人潘惠英,赶紧道:“嫂子,你好。松坡兄……”
“在里面。”
张学文点点头,然后刘道一、仇亮一起进入了蔡锷的房间。
“松坡兄。”
蔡锷身形消瘦,脸色已经非常不好。不过他看到张学文几个进来之后,笑着道:“子清、蕴存、炳生,快,快坐。我就是要去日本看个病,怎么就把他们都给惊动了。”
张学文看着蔡锷,心中是有些内疚的。
蔡锷一代名将。
除了辛亥革命年间稍微露出峥嵘之外,立马就从历史上消失。这里面并不是没有张学文的原因。因为张学文和蔡锷的观念有分歧,而且蔡锷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一直跟着自己老师的主张。所以张学文一直没有启用蔡锷,也是为了防备梁启超。
张学文希望国家稳定下来之后,统治地位能够再次稳定下来之后,再启用蔡锷成为边关大将。
可惜。
喉癌。
癌症就是在医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也不是一个可以轻松治疗的病,应该说是很难治愈的病,治愈率低得可怜。更何况是现在的情况,张学文知道蔡锷的生命没有多长时间。
如果没有自己,那么蔡锷虽然也是英年早逝,但他有最辉煌的时候。
那就是护国战争。
所有人都知道他是护国名将,他的名字会流传百世。但现在的蔡锷,一生当中只打了一次重要的战争。那就是汉口保卫战。
虽然此战的影响力也很大,但张学文还是感觉自己亏欠蔡锷。
在张学文最需要的时候,蔡锷担任前线总指挥。可是后来因为理念的不合,蔡锷只能是半退隐状态。
“松坡兄……”
张学文想要说什么,但张学文突然发现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自己能说什么,蔡锷这样的大才,他现在才三十三岁。
“子清,不需要如此。”
蔡锷很聪明。
明白张学文现在的想法,因此笑着道:“子清,我不认同你的很多做法,但我相信你也是为了国家。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大公无私的人,但我相信你子清是一个为国家考虑的人。你也不用觉得内疚,没有我,国民革命军做的也很好。可能是我自己转不过弯来。”
“松坡兄,如果我说我其实一直在等你。我本来一直希望你能够重新出山的,你相信吗?”
“当然。虽然我们只有短短时间的交情,但我信你。”
“谢谢。”
张学文都想哭。
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蔡锷真的年轻,只有三十三岁。以他的能力和资历,本来应该要有更加辉煌的未来。蔡锷也仅仅是比自己大了两岁而已。
可是蔡锷的生命要走向终点。
“子清,还有蕴存、炳生,你们都是目前政府高层。我这个病人说两句话,希望你们不要嫌我罗嗦。”
“松坡兄,请讲。”
蔡锷和张学文、仇亮、刘道一都是非常熟悉的。特别是和仇亮的关系相当好,当年都是一起学习的。留日的时候,还是一起去的。
“蕴存兄,你在湖南的事情我也知道,我听说了。可是我不赞同,非常的不赞同你的做法。你们是可以快刀斩乱麻解决一些事情,但是他会留下很大的隐患。以后每当你们无法梳理事情的时候,你们就会想到这样简单的方法。”
蔡锷越说表情越是凝重。
“子清,我知道你一向是反对革命党动用暗杀手段。你认为暗杀成本太低,会带了极大的后遗症。但是你想过没有,你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太过直接,少了程序上的问题。虽然效果很好,但也是后遗症太大。以后你们政府如果继续这样的思路,那么你们不觉得太可怕吗?一刀切的方法看起来很有效,但会牵连一大批无辜的人。”
张学文、仇亮、刘道一都是仔细的听着。
蔡锷是一代人杰。
虽然张学文和蔡锷的很多想法不一致,但蔡锷的意见张学文还是会细心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