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克强先生的电报。”
二次革命失败。
应该说是还没有失败,孙中山就去了日本,黄兴去了香港。他们两个人在二次革命还在进行的时候,就都离开中国,让很多人诟病。胡汉民、廖仲恺、陈其美这些人则都是来到了日本。可是国内局势变化很快,张学文突然出手,就搞定了袁世凯。
而且张学文和国内各方实力派已经达成了一致。
孙中山的国民党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张学文根本就没给他这个机会。
甚至这一次二次革命的主力军李烈钧和柏文蔚两个人,并没有和国民党高层商量,自己就和张学文达成了协议。更重要的是江西革命党的大老人物,欧阳武公开宣布加入人民党。
这都让国民党这边很是气馁。
“克强对于自身过于严苛。”
孙中山叹口气。
黄兴在电报当中自责自己在南京的失误,检讨自己的错误。最后表示自己已经没有精力继续插手政治,只希望好好地教教书,当个教书先生。忘孙中山能够原谅自己。
“舆论对他也不是很好。”
廖仲恺回答。
真的是如此。
如果南京最后陷落,大家可能不说什么。只能认为是黄兴当初无法力挽狂澜而已。但南京奇迹般的抵抗了二十天,最后因为张学文的出击,到最后都没有陷落。可以说是创造了二次革命的一个奇迹。
在冯国璋、张勋等四个师的围攻之下,重创北洋军,给他们造成万人的伤亡。可谓是轰动全国。
这样鲜明的对比,让舆论就对于黄兴非常不利。
以至于有人给黄兴取个外号叫“逃跑将军”。
黄兴是什么人。
那可是从加入同盟会开始,两广几次的起义都是拿着枪冲锋陷阵的人物。甚至几次都差一点就要重伤而死。黄兴是一个实干派,更是一个把名誉看的非常重要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被人讽刺为“逃跑将军”,他岂能不受伤。
因此意志消沉,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就让克强先休息一段时间。让他自己想通。我们立刻准备回国。”
“总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回去要如何?”
陈其美问了问孙中山。
陈其美虽然是反对过孙中山武力讨袁,但毕竟是孙中山的干将。陈其美也是因为二次革命的牵连所以离开上海,但是他在上海的势力很强大。孙中山回国还需要倚重陈其美。
所以并没有冷落陈其美。
“先见见子清再说。”
“总理,按照‘临时约法’和国会选举,我们国民党可是大获全胜。总理回去努力一下,完全可以以此进行组阁。”
陈其美绝对是脑袋瓜相当好用的。
在国民党二次革命如此惨败的情况之下,还是能够准确的找到重新崛起的方法。不管二次革命如何,国会选举是受到大家承认的正式选举。
而国民党的确是大获全胜。
当然以国民党单独组阁很是困难,但是稍微拉拢一些小党派,还是有足够能力组阁的。拉拢人,不就是国民党的拿手好戏。而且张学文是革命党出身,肯定不能像袁世凯那样。
他一旦践踏“临时约法”,就会把自己在辛亥革命当中积累起来的名望全都输掉。
所以张学文不管心里怎么想,一定要承认国会选举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既然如此,这一次国民党大大方方的回去,让张学文承认国会选举,让张学文重开国会。
然后让孙中山也好,让其他国民党大佬也好,进行国民党为主的内阁。到时候国民党照样能够崛起。
宋教仁的愿望不就达成了。
袁世凯可以不折手段,陈其美看来张学文总不能使用武力手段。
“我认为不妥。”
陈其美的话刚刚出来,廖仲恺就反对陈其美的主张。
“总理,对于这一次的事情我想了很多。总统和内阁总理之间的权力争夺,会导致大家永无宁日。难道之前唐绍仪、陆征祥他们内阁的倒台,这一次的二次革命,大家一点没有反思。张学文虽然不是袁世凯,但两个人都有一样是共同的。那就是两个人都拥有绝对的实力。”
廖仲恺是真的反思过这一次的二次革命。
反思过为什么会出现宋教仁的暗杀事件,为什么会出现二次革命。为什么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之后,内阁总理几乎是几个月换一次。
廖仲恺对于这些都考虑过。
“我们想用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的权力,可是结果呢?袁世凯没有让步,袁世凯麾下的那些北洋军将军也不同意。其实张学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就算张学文同意,他麾下的二十万军队怎么想。和他一起入主中央的人民党高层怎么想。总理,我们要看到现实。目前的现实是我们如果再一次跟钝初一样,强硬的要组阁。那么上一次的事情就会再次出现。”
“哼。他张学文不是袁世凯,他也做不了袁世凯。”
陈其美冷笑。
“他张学文能够到现在的位置,靠的就是同盟会出身,靠的就是首义功臣的名望。如果他把这些都抛弃,他还剩什么。他不敢,不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