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驱袁。”
国民党大佬在上海开会。孙中山刚刚从日本回国,就召集国民党的大佬开会。因此他是非常生气的。
孙中山此人说起来真的非常有意思。
在辛亥革命之后,他刚刚回国要接任临时大总统位置,各省代表已经跟孙中山谈好了。你就是一个临时大总统,你的任务有几个。当中有一个就是必须要继续和袁世凯谈判。而且孙中山来之前,南方革命党已经是告诉过袁世凯,只要他反正,就选择他担任大总统。
这里面就包括黄兴和宋教仁。
所以南北必须继续和谈,这条是孙中山在成为临时总统之前答应那些各省代表的。他们不希望出现变化。他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国内和平,都不希望打仗。
以至于当时同盟会激进派抨击孙中山,认为还没有成为临时大总统,就已经答应了如此条件。
可是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之后,还是想要努力一把的。想要真正的北伐,想要跟袁世凯较量较量。当时的同盟会内部,黄兴、宋教仁都是稳健派,都是赞成和袁世凯继续谈判。
但孙中山却是一个激进派。
他希望北伐。
可是现实情况不允许,孙中山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最终只能是选择妥协。
可是当时如此激进的反袁派孙中山,在南北和谈达成之后,孙中山和宋教仁的态度完全变化。自从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竟然是非常信任袁世凯,而宋教仁却要用内阁限制袁世凯。
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之后,因为无法控制很多省份。为了控制这些省份,袁世凯做了很多工作。其中一个最大的手段就是挑动地方实力派和革命党的矛盾。
弄得地方内讧不断。
如新疆的杨增新、广西的陆荣廷、广东的龙济光都出现了杀害同盟会的事情。
当时很多同盟会的人义愤填膺,要求袁世凯一定要惩办他们。可是这个时候的孙中山非常信任袁世凯,甚至对于袁世凯有很好的期待。以至于被很多人批评孙中山面对袁世凯近乎谄媚。
面对那些事情孙中山先是要求袁世凯惩办,但是经过袁世凯的解释之后,孙中山回过头又开始安抚自己的同志。
不仅仅是如此,孙中山每到一处就说袁世凯怎么怎么好,希望全国都支持袁世凯。孙中山甚至表示,应该让袁世凯当十年总统。
“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目前计,此十年内,似仍宜以袁氏为总统,我专尽力于社会事业,十年以后,国民欲我出来服役,尚不为迟。”
这就是此时的孙中山。
相反南北和谈的时候,积极奔跑的宋教仁反而是越来越强硬。
因为袁世凯目前仅仅是一名临时大总统,必须要经过国会选举才能够成为正式大总统。如果国会选举没有选上袁世凯,那么袁世凯都无法成为正式大总统。
因此随着国民党胜利,组阁在望,袁世凯的位置越来越尴尬。所以才有袁世凯贿赂宋教仁五十万的事情出现。因为袁世凯忽然发现,自己能不能成为正式大总统,竟然还要看人家宋教仁的脸色。
不过宋教仁不仅拒绝了这次的贿赂,甚至宋教仁越来越强硬。
国民党选举大胜之后,宋教仁频频出现在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开始抨击袁世凯政府的一些政策。
他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善后大借款。
宋教仁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上直接表示“大借款条件之苛,为向所未见”。简直是失掉了国格,失掉了主权,是一个耻辱的大借款。因此宋教仁极力反对善后大借款。
可是对于袁世凯来说,善后大借款是必须要借的。
因为袁世凯政府已经陷入了最困难的阶段,连政府办公的费用都没有。而这段时间袁世凯又是补充了不少部队,这些部队的军费可是大数目。如果不给钱,袁世凯能否控制得住北洋军都是大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袁世凯是绝对不会让步的。
袁世凯目前根本收不上地方税收,既然收不上来,只能是跟外国人借钱。
可是宋教仁是极力反对,表示自己成为内阁总理第一件事情就是否定善后大借款。
第二个反对的就是总统的权力。
国会议员选举的票数公布第二天,宋教仁就在公开场合直接道:“袁世凯看此情形,一定忌克得很,一定要勾心斗角,设法破坏我们,陷害我们。我们要警惕,但是我们也不必惧怯。他不久的将来,容或有撕毁约法背叛民国的时候。我认为那个时候,正是他自掘坟墓,自取灭亡的时候。”
很强硬。
甚至给袁世凯强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就像是有罪定论。袁世凯还没怎么样,宋教仁就已经说出袁世凯一旦怎么怎么样,我们要怎么怎么样。
还有就是抨击北洋集团的外交策略。
特别是面对蒙古问题,宋教仁直接表示:“兄弟彼时亦在北京,见事情重大,曾屡次警告袁总统及赵总理,促其从速设法解决此问题,……无如说者谆谆,听者藐藐,至今日外蒙将非我有,而政府犹日处歌舞太平之中,不知是何思想。”
可是他这番话立即得到了梁启超的讽刺。
梁启超先是批评宋教仁歪曲事实。当时和俄罗斯谈判的时候,宋教仁和国民党也都是赞成袁世凯的做法。现在看到自己要组阁,就立马把自己摘出来。
结尾更是写上“明知其事之不可为,而必发峭激之论,以博一时庸俗人之称誉”。
这就是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之后,孙中山和宋教仁态度的转变。
孙中山被人讽刺为幼稚。
还真是有这一面。
他对于袁世凯开始是非常不相信,但是后来却是鼎力支持。然后宋教仁被暗杀,孙中山上来就是要武力驱袁。反正孙中山这些年革命,很少选择去找一个中间路线,相反都是走极端。
“总理我认为现在不宜动武。”
孙中山说完之后,有个人第一个反对。
并不是黄兴。
黄兴此时还在悲愤状态之下,他甚至是准备组成一个暗杀团,去北京暗杀袁世凯。因此他虽然参加会议,但没有发表自己观点。
可是此人反对孙中山之后,很多人都非常惊讶。
因为开口的是同盟会的激进派领袖之一的陈其美。
就是孙中山也颇为意外。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