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哈哈哈。”
张学文哈哈大笑。然后一边走一边道:“秩庸先生,这就是为什么姚荣泽案你一败涂地,声名狼藉的原因。司法是离不开政治的。我不知道未来司法能不能独立,彻底不用受到政治的影响。但是在中国未来二三十年,他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甚至五十年、一百年也是如此。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真正脱离政治,司法独立的国家。你在英国多年,拿到了法学博士,是香港着名的大律师。难道你真的就相信英国的司法独立?”
伍廷芳这样的人不应该是这么幼稚。
他不仅是拿到了英国的法学博士,还是香港大律师。更是当过李鸿章的幕僚,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
应该说伍廷芳是一个能吏。
很多方面的经验都非常丰富。不管是关于法律的制定,还是外交场合都是如此。如伍廷芳这样有经验、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应该会有此等幼稚的想法。在中国法律想要脱离政治,这一代人是怎么都看不到的。因为现在的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是真正脱离政治的。
就如恩格斯非常直白的表示,国家就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而法律就是这个机器维护自己统治而设立的。法律的出现本身就带有政治因素,法律又怎么能够脱离政治。
姚荣泽案当中,伍廷芳的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是最差的。
因为姚荣泽案不是简单的司法案子,而是一个旧政权和新政权之间的较量。这样的案子怎么可能仅仅当做是一个简单的司法案子。
而伍廷芳相信自己能够弄一个超出政治的司法独立案子,没想到结果却让他被革命党人人喊打。
“秩庸先生,你想让中国人接受法律,让中国的当权者明白法律。你就要明白,什么样的案子可以作为典型,可以作为普及法律的教育。而不是随随便便弄一个案子就可以。这就是政治的考量。”
张学文叹了一口气,然后道:“今天我也不瞒你。如果我是陈其美,我在抓到姚荣泽第一时间就会按照反革命来枪毙姚荣泽。就算第一时间没枪毙,你想要插手的时候,我就立马枪毙他,根本不给你任何机会插手这个案子。而且我也可以跟你说,姚荣泽想活着?不要说是袁世凯大赦,他就算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把他抓回来。公开审判,枪毙。他必须要偿命,不管他跑到哪里。”
张学文说到这里,突然停步,对着伍廷芳道:“秩庸先生,我让你看看。看看怎么让百姓懂得法律的尊严,怎么让所有人都明白新的法律。”
然后没等伍廷芳反应,就直接带人离开。
伍廷芳久久没有说话,看着张学文的背影。伍廷芳以前并不认识张学文,今天算是第一次面对面和张学文见面。他最后苦笑道:“松坡,这个年轻的巡阅使很有主见。”
“是。”
蔡锷点点头,然后跟伍廷芳道:“秩庸先生,你应该知道我和子清曾经合作过。只不过我们两个人的想法不同,才会分道扬镳。子清这个人,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有非常缜密的一套想法。我虽然不赞成,但我尊重他的想法。如果不是如此,他怎么可能在半年之内控制西南各省。”
“司法独立?政治?”
伍廷芳嘴里说着这两句话,然后道:“我倒要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伍廷芳马上就是七十岁。
他一直以来都希望在中国建立起法治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姚荣泽案。现在张学文公然批评他,他心中也是非常不赞同。而且张学文公然表示,姚荣泽跑到哪里他都要枪毙。
这让伍廷芳非常不满意。
姚荣泽案子就算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但他也是经过正规司法审判的。岂能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此他疑惑的问蔡锷道:“你说,张学文说一定要抓住枪毙姚荣泽,是不是真的?”
蔡锷认真的点点头。
然后叹口气道:“秩庸先生,子清和其他人不一样。不是只会谴责,只会生气的人。他说要枪毙姚荣泽,那么未来张学文只要有能力管全国司法的时候,他是一定会重新审判姚荣泽的案子。而且一定会枪毙姚荣泽的。”
听到蔡锷的话,伍廷芳有一些不知所措。
他实在是不知道张学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过伍廷芳是反对的。姚荣泽案,在他看来不能报仇来报仇去。应该要用法律来审判。
这才是共和,这才是新时代。
如果张学文这样审判,那么和满清朝廷有什么分别。因此伍廷芳立马道:“不行,我要跟他谈谈。绝对不能这样,如果这样,我们国家的法治什么时候能够完善。”
不过他刚走一步,蔡锷就拉住了伍廷芳。
然后笑着道:“秩庸先生,走。我们今天先好好休息一下。也好有精力看看子清到底在搞什么鬼。至于姚荣泽的事情,你不要妄想说服子清,没有用的。”
伍廷芳看蔡锷认真的样子,最后无奈的叹口气。中国这些手握大权的实权派人物,竟然这样蔑视法律,中国的法律什么时候能够进步。
看来张学文也和那些旧派实力派人物没什么区别,都是不相信法律,只相信自己的实力。
“好吧。”
伍廷芳不是马进祥。
马进祥虽然八十岁,但能够骑马打仗。但是伍廷芳是文人,七十岁来一次长沙感到很累。今天和张学文见面不仅身体累,心里也累。
这个年轻的巡阅使到底是什么人。
可是自己的希望不在这里,不在这个年轻的巡阅使身上。看起来希望还是要放在宋教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