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阅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军人,还有学生涌入长沙。希望我们接收。”
张学文和张謇谈完了株洲发展的问题之后,立马接到了军部的报告。有很多人涌入长沙,找到军部希望能够当兵。人太多,只能是跟张学文联系。
“有具体的数字吗?”
“是。我这里有一份简单的数据,虽然不是很正确,但应该八九不离十。这半个月之内涌入我们湖南,要我们军队收编的军人有四万六千人左右。还有九千多人的学生,也来到我这里希望参军。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入西历1912年之后,这个趋势更加明显。现在每天多的时候甚至有两三千人成群结队。湖北那边甚至有人是带着枪来到我们这里。各地都在给我们发电报,问如何处理才好。”
张开儒回答。
张开儒是总动员部的部长,管的就是各地招兵、练兵,最后把新兵送到部队的事情。因为这些军人都是过来找张开儒。
“都是哪里的部队。”
“哪里的部队都有。不过南京的部队最多。最近南京那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黄兴留任南京之后,大家都开始找他要钱。黄兴没办法,手上没钱,就开始大规模的裁撤部队。听闻最少要裁撤十万人。”
张学文拍拍额头,想起了这个事情。
黄兴那边天天有人闹事。
袁世凯虽然成为临时大总统,但日子过得并不是很舒坦,相反有些憋屈。因为什么,因为袁世凯和孙中山一样穷的叮当响。袁世凯的口袋里没有钱,目前国库当中只有三万两。
而北洋军很快就要发军饷,你要是敢不发军饷,这群人可是连爹娘都不认的。
为了度过难关,袁世凯让人搜刮直隶的一些银行、票号弄了一百来万,不过这笔钱也只能坚持一段时间。因为袁世凯让满清退位的时候,可是签署了优待条款。表示会对满清皇室优待,还要给京畿地区的旗民发响。这都是当时袁世凯答应的。
可是答应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困难。
因为袁世凯哪里有钱。
所以他只能是跟那些直隶、河南、山东的富豪借钱。可是这些富豪一个个都捂着自己的钱包,最后竟然仅仅借到了三十万两。
这让袁世凯相当头疼。
因为这一次的辛亥革命,袁世凯的北洋军也是损失惨重。几个月之内伤亡超过两万人,特别是第三镇第五协被人全军覆没,第二镇王占元的第三协被人全部缴械,第二十镇损失六千人,第四镇和第五镇在汉口损失五千人。这样的损失对于北洋军也是伤筋动骨。
其他各部队也是损失很大。
要抚恤,还要补充他们的武器。北洋军并没有好的兵工厂,北洋军的兵工厂只能制造炸药和子弹,但并没有生产武器的兵工厂。
袁世凯认为现在军队太少,想要扩军。
可是扩军说起来容易,钱从哪里来,武器装备从哪里来。连现在的军队军饷都发不出来,哪里来的钱。更让袁世凯恼怒的是,他终于尝到了孙中山的滋味。
要钱。
自从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之后,各省份都给袁世凯发电。告诉袁世凯我们缺钱,赶紧给我们下拨钱。黄兴更是每天好几封电,让袁世凯赶紧下拨八十万的军饷。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上海的商会直接跟袁世凯要三百五十万的钱,那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欠款,现在袁世凯当家,就应该还钱。
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最让袁世凯恼怒的是,连张学文都是如此。张学文让自己下面的省份轮番给袁世凯发电,告诉他们缺钱,赶紧给我们拨钱。一千万不嫌多,十万不嫌少。
弄得袁世凯头都大了。
这帮地方实力派,一个个盘踞地方根本就不给中央钱。一个个把地方税收都截留,还跟中央要钱。袁世凯这个时候没有其他任何的办法,只能是跟外国人借钱。
唐绍仪跟国际银行团表示,能否先借个三千五百万让我们政府度过难关。再过三个月之后,每个月再给我们一千万。国际银行团当然反对。
他们的要求很简单。
说明一下你们怎么用这笔钱,当然主要的不是这个。主要是让袁世凯把担保弄出来,就是把中国的盐茶税作为抵押,做一个明确的还款计划,他们才能够同意。
可是这个哪里那么容易。
袁世凯才刚刚成为临时大总统两个月时间,南京临时政府搬到北京也不过一个月时间,内阁任命才刚刚结束。袁世凯还没有精力梳理国内的地方实力派。
盐茶税,当然是最丰厚的。
可是这些东西都被地方实力派握在手中,中央根本就没有拿下。就如西南的盐茶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些钱都被张学文截留,一分钱都不会交给中央。袁世凯拿什么给他们抵押,怎么给一个详细的报告。熊希龄跟国际银行团表示,只要六个月,中央就能够梳理经济,梳理全国财政。是不是可以先给我们,我们再给你们一份还款计划。
可是国际银行团还是不给贷款。
不过熊希龄很聪明,玩一个文字游戏。跟国际银行团说,你们先“垫款”,让我们政府可以运转下去。以后贷款之后,这笔钱也算在里面。
国际银行团很满意这个词汇,所以准备按照熊希龄的说法,先垫款给袁世凯政府,好让政府继续运转。
熊希龄与国际银行团草签了垫款合同与“监督开支暂时垫款章程”。相比于唐绍仪谈判时银行团的附加条件,这份合同去除了“外国武官监督”,而将资方监督员改为“借款管理员”,中外双方各派一人,并详细规定了垫款的发放过程。很聪明的一个做法。终于借了三百万。
熊希龄和黄兴是同乡,而且还有一些交情。
所有人都虎视眈眈这笔钱,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兴。所以告诉黄兴,这一次借款有钱了,就给你一部分钱,用这笔钱解散一些部队吧。这样也不用这么愁。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黄兴回电:“此种章程,匪独监督财政,并直接监督军队。军队为国防之命脉,今竟允外人干涉,至此无异束手待毙。埃及前车,实堪痛哭!二十年来,海内各志士赴汤蹈火、粉身碎骨所辛苦缔造之民国,竟一旦断送于区区三百万之垫款。吾辈一息尚存,心犹未死,誓不承认!”
一句话,把熊希龄骂的是根本下不来台,差一点说熊希龄出卖国家,当汉奸。
以至于很多人听到黄兴的回电之后,给熊希龄扣上了“李鸿章第二”的帽子。这让熊希龄大怒,直接回电黄兴:公等如能于数日之内,设法筹定,或以省款接济,或以国民捐担任,以为外交之后盾。保证南北军队兵饷每月七百万两不缺,熊某立即将所有垫款借款一概谢绝,复我主权,天下幸甚。
熊希龄的意思很简单,如果你们有能力筹钱,别跟我们嚷嚷没钱,那么我立马把这笔钱退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