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亭先生,这不对啊。”
李镜清和周务学两个人毕竟是甘肃本地人,而且都是甘肃实力派。消息渠道很多,而且也很快。加上张学文故意没有隐瞒。而且张学文还有意嚷嚷的全甘肃都知道这件事情。
就算李镜清、周务学、马福祥不想接受张学文的好意,他手底下的那些人不会同意。
毕竟他们的老大升官,他们也跟着沾光。这样的好事情,老大就算不接受,他们也会逼着自己的老大接受。就如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你要是接受那么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赵匡胤不接受黄袍加身,那么谁也不知道他们怎么选择。
这也是张学文的意思。如果李镜清和周务学他们不接受怎么办。要逼他们必须要接受。
因此李镜清和周务学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张学文推荐他们成为甘肃民政长和甘肃护军使的事情,他们已经知道了。
两个人开始都很吃惊。
周务学只能是找李镜清商量。
“张学文,张学文。此人厉害,真是厉害。”
李镜清很自负。
因为他从小就是在赞扬声中长大,从小就被人誉为是天才。而且他本人也有足够的资历自负。他当地方官的时候政绩显赫,人人赞颂。他担任巡防营统领的时候,他手底下的军队战斗力强悍。
李镜清真的是干哪一行,都做得出类拔萃的人物。
真正的全才。
连骄傲如吴禄贞这样的人物,都愿意跟李镜清结交,就知道李镜清的能力。
可是看到张学文这一手,李镜清真的很佩服张学文。这一下整个甘肃的情况就会出现大变化。马安良没得到好位置,他岂能甘心。
马安良的部队是不属于甘肃三大部队当中,但他的部队自成体系,拥有几千兵马。而且都是强悍的回族兵马,光是骑兵就有上千人。
他本人在回族当中,更是有很高的威望。只要他振臂一呼,甚至可以短时间之内招募上万人。这样的一个人物,岂能是甘心失败。
等到他闹事,弄得甘肃大乱的时候,甘肃还需要张学文的部队帮忙。也只有张学文的部队能够帮忙。其他的部队想帮忙,也根本就过不来。
因为程潜担任平凉镇守使,直接切断了甘肃和内陆省份的通道。
一箭三雕。
不过就算如此,让李镜清放弃民政长的位置,李镜清也不甘心。李镜清很有自信,如果让自己当民政长,就一定能够让甘肃富强。远比赵惟熙做得好。
因此李镜清笑着道:“本斋兄,对于军队的问题,你认为张学文说的可对?”
“恩。”
周务学点点头。
“其实本该如此。他对于军队的建设意见,非常不错。可以有效的遏制地方军队实力派的出现。其实要是贯彻下去,也可以遏制军队吃空饷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军队军纪的问题。”
“那就对了。”
李镜清立马接话,道:“你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这我知道。既然有机会成为甘肃护军使,你就做好你的护军使。真真正正的为我们甘肃编练出强军,保护我们甘肃。至于其他的管那么多干什么。”
李镜清知道自己一个人是没有能力成为民政长。
毕竟自己就算再怎么有名望,在甘肃来说还是缺少实力。赵惟熙怕那些掌握军权的军头,但不会怕李镜清。所以李镜清准备拉着周务学,一起跟赵惟熙要这个官。
周务学没有立即回答。
周务学不是笨蛋,也明白李镜清的意思。
可是周务学也是很想当这个护军使。周务学是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对于军队建设、边疆的保卫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他慢慢的点了点头。
是啊。
自己只要当上护军使之后,好好干事情,忠于自己的职务,那就无愧于心。
“鉴亭先生,那么张学文这边……”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张学文能够帮助甘肃发展,那么我们就支持他。如果张学文把甘肃拖入战乱,我们就反对他。我们只支持对于甘肃未来有好处的人。”
“我明白了。”
李镜清和周务学的想法其实相差不多。
都是想要保境安民。李镜清考虑的是甘肃的发展,甘肃的民政。而周务学和一些其他人不同,周务学考虑最多的是边疆的安全。这个其实和周务学的伯乐杨增新在新疆有关。正是因为杨增新的原因,周务学对于边疆多了关注。
他们两个人都需要一个安定的甘肃,谁能够让甘肃安定,他们就愿意支持谁。
“那么我们回去怎么面对赵大人。”
虽然周务学已经同意,但他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当时两个人来这里是代表赵惟熙谈判,可是现在成了这样的情况。总是赶紧不好意思。
“什么都不用说。我们说什么他也不会相信。”
李镜清摇摇头。
只要他们接受甘肃民政长和甘肃护军使的位置,跟赵惟熙的关系就一定不会好。既然关系不可能好,李镜清也不想去跟赵惟熙解释。
解释什么解释。
李镜清本来就看不上赵惟熙。而且不管怎么解释,赵惟熙也不可能相信。不要说赵惟熙,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相信。
“好。”
…………
“老将军,你好你好。本来应该是我去见你,而不是劳烦你见我。”
兰州和安定实在是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