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已经批准了新建伯(王阳明)致仕,你们看四川要怎么安排?”
“皇上,四川问题可依照其他省份惯例。”
嘉靖七年五月。
王阳明再次上了一份致仕的折子。
王阳明的身体已经无法处理事情,王阳明想要致仕回到家乡。
朱厚熜是真的舍不得王阳明。王阳明在四川干的不声不响,动作也不大,但四川的发展却是有目共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王阳明在四川就是如此。平平静静,却能够让四川人口增加、耕地增加、商业繁荣、税收增加,的确是国士无双。可实在是没有办法,王阳明已经是卧床不起,身体根本支持不住。朱厚熜知道王阳明的意思,王阳明是希望死在故乡。
朱厚熜也只好批准。
对于王阳明,朱厚熜只能是说,天妒英才。
“意思是让汤沐担任四川巡抚,潘鉴担任四川布政使?”
“皇上,臣认为完全可以让汤沐担任四川总督兼任四川巡抚,这样可以顺利接班新建伯的位置。四川的情况,其实并不需要完全分开总督和巡抚职位,一个人可以兼任。这也是可以稳定四川最好的方法。”
费宏点头。
现在的费宏越来越有内阁首辅的样子。
杨一清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北面战事,蒋冕和王瓒两个人都小心翼翼,彼此冷静了不少。结果费宏在朝中声势大涨,不少朝臣开始支持费宏。就连杨一清为了北面战事的稳定,对于费宏也是很支持。因为内阁首辅位置稳固,才能够让朝局稳定,不影响前线战事。若是内阁首辅的位置不稳定,就会让朝局出现风波,影响前线战事。所有的因素加起来,费宏开始真正的履行自己内阁首辅的权力。
对于人事问题,也是积极发表意见。
“嗯,有道理。”
四川情况特殊。
完全可以让总督兼任巡抚。
汤沐这些年一直在四川辅佐王阳明,对于四川情况很熟悉。现在朱厚熜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北面,不希望西南省份发生问题。特别是四川有两个大土司,播州杨氏和永宁奢氏。这两个大土司,一旦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出动几万部队。因此朱厚熜可不希望他们闹出什么事情。
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安抚他们。
所以政策的连贯性很重要。王阳明在的时候,怎么安抚他们的。新上任的市场总督,也需要安抚他们,而不是刺激他们。
“其他人的想法呢?”
内阁会议。
除了七个内阁阁臣,还有内阁协办大学士李时,以及吏部尚书高友玑和兵部尚书汪鋐。
有些人事问题,在内阁会议当中确定。这样不管是接下来的廷议,还是直接进行廷推,都不会出现意外。这就像是朝廷重臣小范围之内的决定,可以左右整个朝廷的选择。
“皇上,四川需要稳定,也必须要稳定。最起码这一两年之内一定要稳定。臣认为稳住四川官场,就是稳住四川局势。臣赞成费阁老的建议。”
杨一清开口。
现在南下投奔兀良哈万户的漠北部落越来越多。若是漠北部落持续南下,那么兀良哈万户现在控制的草原肯定是无法养活这么多部落。兀良哈万户南下是成功的,虽然和鞑靼右翼发生了好多年的军事冲突,但兀良哈万户也控制了大片的草原,可以让兀良哈万户在这里放牧。
其实这两年鞑靼右翼和兀良哈万户之间的冲突规模小了不少。主要是因为兀良哈万户控制的草原,足够兀良哈万户放牧使用。
可惜这不是结束。
因为很多漠北部落,看到兀良哈万户南下之后,生活过得乐无忧。因此他们也非常羡慕兀良哈万户,一个个都随着兀良哈万户南下的步伐跟着南下。
这样情况就不对了。
因为兀良哈万户控制的草原,养活兀良哈万户没有问题。可是南下的漠北部落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拥有的草原也不够了。
可是兀良哈万户也不可能不同意这些漠北部落南下。
因为这些漠北部落,都是兀良哈万户的盟友,或者是小弟。兀良哈万户现在如此嚣张,可以和鞑靼部落争锋,这些漠北部落可是给了兀良哈万户很大的支持。甚至打仗的时候,他们还派出骑兵助阵。
有了这些漠北部落的支持,兀良哈万户实力才如此强大。
既然养不活这么多人口,兀良哈万户肯定是要继续寻找更好的草原。现在最好的草原就是被鞑靼右翼占据,甚至比鞑靼王庭所在的察哈尔部落更好。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战争这一两年之内肯定会爆发。
杨一清要一战功成。
所以杨一清的意见很简单,四川不能乱。
“皇上,臣也认为四川不能乱。虽然我朝在西南也有不少部队,包括在湖广、贵州拥有一部分京营部队和镇远侯留下来的火器部队,四川也拥有沈总兵(沈希仪)留下来的‘天’字一号营。可是一旦四川乱了,特别是播州杨氏和永宁奢氏乱起来,这点部队还是不够的。到时候会直接打乱朝廷的计划。朝廷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财力,一边准备北面的战争,一边还支持一场在西南的战争。臣认为现在朝廷一切都应该以北边为中心。”
兵部尚书汪鋐也是一样的观点。
对于大明朝来说,北边的草原部落是最大的隐患。从大明朝成立开始,每一代帝王最大的梦想就是消除草原部落的威胁。现在鞑靼右翼和兀良哈万户陷入战争,对于大明朝来说是最好的机会。这种机会是真正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不能浪费。
为了解决草原部落的危险,其他方向上完全可以退一步。
“臣也支持费阁老的建议。”
“臣附议。”
蒋冕、王瓒、王宪他们都是支持。
他们之间是有龌龊,但他们能够走到现在的位置,能力都是可以的。就算彼此有矛盾,但也知道和草原部落的战争是举国之战,绝对不能出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和当年的土木堡之变一样,直接伤了大明朝的元气。这一点他们都会不能接受的。
因此想法都一样。
稳住西南。
不能让西南的土司闹事情。
“好,就这么决定了。”
问题不是很大。
朱厚熜继续道:“王卿这份废南京六部的折子,你们怎么看?”
“臣赞成王阁老的提议。”
王宪站出来。
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朝廷在京城既然已经有完整的机构,在南京保留六部完全没有必要。南京六部的存在有什么意义?难道说南京六部要和京城六部对峙?南京吏部直接管理南直隶官场,南京兵部总制南直隶军务,南京户部全权负责南直隶税赋,南京都察院监察南直隶官员,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国中之国。不是朝廷直接管理南直隶,而是南京六部管理南直隶,成何体统。南直隶乃朝廷赋税重地,当然是朝廷要直接管理。”
内阁其他人看向王宪的目光都变了。
本来以为王宪“浓眉大眼”的,以前带兵打仗的,说话应该是直来直去,没想到果然也是读书人出身。耍嘴皮子,同样是一等一的厉害。
王宪这样说话,让其他人怎么发表意见。
连蒋冕本来想要反对的,但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什么叫“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什么叫“国中之国”?这说的实在是太严重。
皇帝最忌讳的是什么?
就是有什么事情影响皇权。只要是威胁皇权的,那都是皇帝的敌人。管你是谁,就算是亲爹亲娘,亲兄弟姐妹,要是敢威胁自己的皇权,那都是皇帝要除之而后快的对象。
王宪现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他大臣要是反对废除南京六部,那是支持“国中之国”的存在?
王瓒看其他人的表情,明白王宪说的话镇住了他们。因此上前道:“皇上,南京六部的存在,和当初太宗文皇帝有关系。不过现今过了百年时间,南京六部的存在越来越没有用处。南京吏部控制南直隶官场升迁,南京户部负责南直隶税赋的征收,南京兵部总制南直隶军务,而且这些都不受京城部门的监督。这种情况是畸形的,减弱朝廷在南直隶的影响力,这样的情况是不应该存在的。朝廷在西南一直推动土司改革,要进行改土归流。岂能在朝廷赋税重地南直隶留有完整的六部机构。这不就是在南直隶留下了土司。”
王瓒和王宪说的都是很严重的样子。
其实王瓒和王宪夸大了很多。南京六部的存在,的确是有些独立。像南直隶的官场升迁,都在南京吏部手中。南直隶军务也都在南京兵部的控制之下,南直隶卫所基本上都在魏国公控制之下。还有南直隶的税赋的征收,那也是南京户部的权力。
甚至南京都有自己的都察院存在。
不需要京城这边派出巡抚、御史,南直隶也没有朝廷派出的布政使。因此说他们权力很大,特别是南直隶的土霸王,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王瓒和王宪回避的是,南京六部没有决策能力。
南京六部是管南直隶的官场升迁,但南京六部自己的人事问题,却不是南京六部自己管理。而是京城这边决定。南京六部的那些官员,都是朝廷派遣的。包括南京六部的尚书,都是京城这边决定的。
光是这一点,南京六部就处于朝廷直接控制之下。朝廷对于南京六部不满意,可以随时随地派遣其他官员担任南京六部的尚书。
但王瓒和王宪就是往严重里说。
“皇上,可是南京六部已存在百多年时间。臣想不应该操之过急。若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很容易引起南直隶的混乱。南直隶是朝廷赋税重地,一旦南直隶混乱,会直接影响朝廷的收入。”
蒋冕本来是想要反对。
可是想了想,南京六部的存在的确是没什么必要。如果说反对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南京六部存在百多年时间。而且南京是大明朝最初的国都,朱元璋的墓地在南京。
但也只有这些理由。
南直隶作为大明朝最富裕的省份,更是朝廷的赋税重地,以及大明朝的粮仓之一。而且南直隶是大明朝文风很盛的地区,算是科举大省。这里的乡绅势力盘根错节,官场力量也非常强大的地方。
很多部门其实都想要在南直隶插手。
包括新成立的土地部、税务总司,都想要把手插入南直隶。可是南京六部的存在,直接阻挡了他们。因此王瓒提议废除南京六部,朝廷一些重臣是支持的。
都想要在南直隶分一杯羹。
所以蒋冕也不好公然反对。
“费卿,你有什么想法?”
朱厚熜直接问了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