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自己现在才刚刚稳固下来,好像不值得冒险。
南京六部,虽然是没什么权力。而且很多官员去南京六部,都是养老的。可是同样也有很多官员都是把南京六部当成是跳板。
废除南京六部,比裁汰朝廷部门,阻力还要大。
自己没有必要为这个事情冲锋陷阵。
王瓒可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圣人。得罪那么多人,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因此王瓒道:“费阁老,我年纪大了。这种事情太大,我承担不起。”
王瓒的年纪可不小。
今年已经是六十五岁,马上就是六十六岁。可是费宏才多少岁,费宏过了今年才是六十岁,还是相当年轻。蒋冕也才六十四岁,比王瓒还要小一岁。本来杨一清年纪最大,今年都已经是七十三岁。
可是杨一清的身体比王瓒还要好。
杨一清是真正的越老越妖,丝毫看不出身体有什么问题。王瓒都不知道,杨一清这样的身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致仕。甚至在王瓒看来,杨一清干到八十岁都应该不成问题。
要不是如此,王瓒怎么会那么着急的想要驱逐蒋冕,实在是因为年龄不饶人,同时王瓒的身体也不是那么好。要是按部就班的等着,那么猴年马月王瓒也等不到内阁首辅的位置。
可是冲击内阁首辅的努力失败了,这辈子自己都跟内阁首辅拜拜了。这样的情况之下,现在王瓒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做大事情。
“思献兄,你怎么能说老了呢?你还能做很多事情。对了,湖广巡抚张璁和你是好友?”
“同乡好友。”
“我最近看了他在湖广做的事情,真的是锐气逼人。很多做法,我想都没有想过,但效果看起来真的非常不错。张璁大才,宰辅之才。他要是有任何的要求,朝廷都可以满足。”
王瓒看了一眼费宏。
费宏就像是没看到王瓒的表情一样,继续道:“我看张璁真的很不错。以他这一年多的成绩,我想年末的时候完全可以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他在湖广有了成绩,改革顺利,就能够回朝。我看三年之内,成为朝廷正二品没有问题。五年之内成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或者是吏部尚书都不成问题的。你和他是同乡好友,有这样有前途的同乡好友,思献兄应该高兴。”
王瓒脸色变得凝重。
明白这是费宏开出的条件。
费宏今年才五十九岁,只要皇帝不发作费宏,那么再干十年内阁首辅都不成问题。费宏虽然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有些势单力薄,手中的力量有限。但随着费宏坐稳三年内阁首辅位置之后,投奔他的官员越来越多。费宏在朝中的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
费宏这是答应,五年之内一定让张璁成为朝廷重臣。
王瓒不得不考虑这个方案。
因为王瓒现在要考虑后事。考虑自己离开朝廷之后的事情。自己六十五岁,身体也不是很好,不可能在朝中太长时间。等自己离开之后,自己这边的人,还有自己的家族后辈,在官场上也需要有人照看。
张璁的确是最好的人选。
是自己的同乡好友。
受到皇帝的器重,如果又有费宏的鼎力支持,那么几年之内成为朝廷重臣没有任何问题。张璁现在五十二岁,如果五年之内进京担任朝廷重臣,那么未来成为内阁首辅都不是问题。
王瓒很讨厌现在的自己。
费宏这个该死的混蛋,每次都能够抓住自己的软肋,然后利用自己达成自己的目的。上一次已经有了这一招,没想到这一次再次用了同样的招数。不过更让王瓒生气的是,费宏提出的建议,却让王瓒不得不接受。这才是王瓒最不得劲的地方。王瓒心中已经明白,自己是要答应的。不过不想看到费宏得意的样子,所以不想这么简单接受,因此道:“费阁老,我需要想想。”
…………
“你不想去辽东?”
“皇上,臣请命去大同。请皇上成全。”
“辽东和大同没什么两样。”
“皇上,臣知道朝廷在宣府和大同有大的军事动作。臣愿为先锋,请皇上让臣去阵前效命。”
宣府和大同,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安排。
调动武将,调动军队物资,调动粮食。虽然朱厚熜做了很多其他动作,来掩盖朝廷下一步的战略。但一些军队高级将领,还是从这些调动当中嗅到了一些东西。
现在和朱厚熜说话的孙堪,就已经是判断了朝廷的动作。
朱厚熜让孙堪去辽东,担任辽东副总兵官。可是孙堪亲自找到了朱厚熜,表示他想要去大同,想要参加战争。
“伯子(孙堪),你说说一支军队战无不胜,最重要的是什么?”
朱厚熜态度很好。
因为孙堪是忠烈后代。孙堪的父亲孙燧,在明武宗时代做到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他巡抚江西的时候,给朝廷几次密奏,表示朱宸濠要叛乱。可是朝廷一直没有回复。
应该说明武宗时期,很多官员都看出了朱宸濠野心勃勃,有不臣之心。但明武宗对于这些弹劾,都是置之不理。孙燧的弹劾也是一样的结果,明武宗并不搭理。
不过虽然没有朝廷的命令,但孙燧一直在打击朱宸濠豢养的潘阳湖江匪。
这让朱宸濠对于孙燧是咬牙切齿。
甚至派人刺杀过孙燧。孙燧也感受到自己这边不安全,因此让家人回到老家,不让他们跟着自己一起留在南昌。后来朱宸濠叛乱,扣下了孙燧。要求他附逆,孙燧没有同意,被朱宸濠杀害。朱厚熜登基之后,追赠孙燧为礼部尚书,谥忠烈,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
而孙堪就是继承锦衣卫千户的孙燧长子。
孙家是诗书传家的读书人家族,孙堪本人也是读书人。要不是家里出现变故,他也会跟他父亲一样,考科举做文官。但因为孙燧,所以继承了锦衣卫千户之职。还好孙堪虽然是读书人,但从小跟人习武,臂力过人,善骑射。
继承锦衣卫千户之职后,孙堪加入了镇远侯打造的火器部队当中。负责镇远侯部队的后勤和军纪,得到了镇远侯顾仕隆的器重。
顾仕隆非常欣赏孙堪。
因为顾仕隆手底下好不容易有一个读书人出身的军官,因此对孙堪很好。顾仕隆一边打造火器部队,一边整理火器部队的各项问题,以及火器部队的训练和战法等等。这些资料的整理,都是出自孙堪之手。
因为孙堪表现很好,因此被提拔为指挥同知。
后来顾仕隆带兵去贵州,孙堪没有跟着顾仕隆一起南下,因为他要参加武举,而且同时参与了京营整顿当中。因为有协助顾仕隆打造火器部队的经历,所以在京营火器部队建设当中颇有贡献,提拔为都督佥事。
当然升官速度这么快,除了他本人能力出色,还有就是他忠烈之后的出身。
嘉靖五年的武会试当中,朱厚熜亲自点名为武状元。
当然不是说孙堪真的能力很出色,可以成为武状元。孙堪笔试成绩是相当好,因为是读书人出身,所以基础相当好。且熟读兵书,还接连参与了顾仕隆打造的火器部队和整顿京营当中,因此笔试成绩是真的不错。
但武试毕竟是比不得年轻人。
孙堪今年都已经四十五岁,哪能和那些二十来岁的人相比。
但谁让孙堪出身不同。
所以点了武状元。当然虽然有照顾,但也是因为朱厚熜欣赏孙堪。孙堪家学渊源,也算是才华横溢。加上孙燧此人并不轻视武人,他本人就熟读兵书,带兵打过仗。所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是文武全才的发展,孙堪从小也练就了一身的武艺。
对于兵事很是熟悉。
这些因素加起来,朱厚熜对于孙堪还是很好。
拿到了武状元之后,朱厚熜点孙堪进入军事参议司,让他学会从高处看问题。一年过去,朱厚熜决定,让孙堪去辽东担任副总兵官。
没想到孙堪却不愿去辽东。
孙堪听到朱厚熜的问题,想都没想道:“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