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颜三卫,真的是一个雇佣兵。
从大明朝开国以来,朵颜三卫就是一个雇佣兵性质的部落。谁给的利益多,谁给的钱多,他们就为谁卖命。这样的传统一直传承到了现在。
看看朵颜三卫下面的那些小部落。
看到了钱,不仅给人干活。甚至整个部落都愿意投奔过来。
“沈阳马市包给商人,具体是怎么做的?”
“价高者得。”
李承勋也是很意外的道:“臣去沈阳看过聂豹如何把马市包给商人。聂豹把沈阳三大马市再进行分片,然后以三年为期,包给这些商人。官府规定收多少钱,至于他们怎么经营这个马市挣钱,官府不插手。三年过后,重新进行包片,同样是价高者得。按照聂豹的说法,他是从京城这边的拍卖行学习的。京城拍卖行卖东西就是如此。”
“拍卖。这个聂豹学的倒是挺快。”
朱厚熜也是很意外。
聂豹都开始玩承包合同这种手法了。朝廷当甩手掌柜,把马市生意包给那些商人自己做。朝廷每年只收承包费,谁挣得多,那是谁的本事。
“皇上,聂豹还跟臣讲过。说朝廷现在养马,问题非常多。朝廷投入多,但收获少。就是因为缺少明确的责任划分。聂豹表示,其实朝廷完全可以把养马也划片包给养马的人。朝廷只要每年承诺购买马匹,那么养马效果肯定比现在好。”
“养马。”
朱厚熜点点头。
养马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朝廷来说,每年为了养马投入巨额的资金,但产出的马数量很少很少。其实从成本、效率来说,朝廷养马远远比不上直接从草原买马。
但这个年代的马毕竟是战略资源,朝廷就算是能够从草原买马,但也要自己养马。这样有什么事情的时候,才能够不怕草原不卖马。
聂豹说的也是有道理。
相比起朝廷大包大揽,还不如把养马的工作分片包给专门养马的人。朝廷是有专门养马的草地,可以一起包给那些人。然后朝廷每年花钱从他们手中购买马,都比现在朝廷自己养马合适。
聂豹此人还真是有才华。
“此事朕和兵部商量一下。还有呢?”
“聂豹还在沈阳周围鼓励大家开荒种田。而且为了保卫这些村庄,聂豹在每个村子里,都组织青壮年进行训练。为了提高他们的水平,聂豹和沈阳卫商量,从沈阳卫抽调一批人,对这些青壮年进行训练。然后每个村都弄了类似于烽火台的信号塔,只要有草原部落的骑兵过来打草谷,他们就会点火示意。这样周围的卫所,周围的村庄都会派人过来支援。这种组织方式,虽然不可能应付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但是面对小规模的骑兵,非常有效果。聂豹在沈阳已经是接连歼灭了好几股袭击村庄的草原骑兵。现在沈阳周围已经很少能够看见草原部落放牧,草原骑兵过来袭击村庄。聂豹慢慢的把沈阳打造成了又一个辽阳,不仅吞下了不少沈阳周围的小部落,而且驱逐了不少原来在沈阳周围放牧的部落。朝廷对于沈阳的控制,已经是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
为了增加对于辽东的控制,早年间杨廷和、杨一清他们都支持筑城。
现在都过去了快五年时间。
筑城的效果也是越来越明显。筑城之后,对于周围部落的震慑是很强的。当然筑城之后问题也会变得很多。那就是城市的粮食从哪里来。
一个是自给自足,在城市周围种粮食。
但容易受到草原部落的袭击。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开辟后勤通道。但这样的后勤通道也容易受到别人的袭击。正因为如此,李承勋对于聂豹的评价高。因为聂豹在沈阳开荒种地,还能够解决草原部落的骚扰,可以自己养活沈阳。
这就是本事。
“聂豹跟臣讲过。他希望未来朝廷吸纳更多的草原部落,让他们从草原部落变成农耕民族。学习圣人文化,融入当地百姓中间,成为朝廷子民。”
“吸纳过多的草原部落,也会增加危险。”
“短时间之内不会。太宗文皇帝和宣宗章皇帝接连打击了朵颜三卫,让朵颜三卫元气大伤。虽然快过去了百年时间,但朵颜三卫依旧是没能够恢复巅峰时期。目前朵颜三卫没落,女真部落更是四分五裂,无法对辽东产生威胁。他们想要威胁辽东,除非是这些部落当中出现能够整合几个大部落的强者出现。但现在的情况来看,最起码短时间之内是不会有这样的强者,也没有这样强大的部落。朵颜卫算是朵颜三卫实力最强大的,但他们目前最担心的并不是辽东这边,而是蓟州那边的朝廷军队和北部的兀良哈万户。光是应付他们,朵颜卫已经是筋疲力尽,根本无暇顾及辽东这边。因此臣认为聂豹的建议是很不错的。现在朵颜三卫下属的很多中小部落生活困苦,每到冬天饿死人都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他们不少中小部落,对于投靠朝廷,在辽东境内安家,并不是很排斥。因此臣认为朝廷可以接受这些部落。而且这些中小部落的人口,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两三万人。在草原上看,两三万人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对于我朝来说,这点人算不上什么。只要未来几年朝廷继续支持增加辽东人口,那么多两三万内附的中小部落无关紧要。就是五六万人,只要把他们散落在辽东各地,那么也不会对于辽东大局有任何影响。等他们在辽东内地生活十几年、二十几年之后,这些部落后裔,就和汉民没什么两样了。而且一旦朵颜三卫失去这些人口,对于他们的打击却是很大的。”
朱厚熜没有立即说话。
在思考这个问题。
中原王朝和草原部落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口资源的不同。草原的资源有限,人口增长规模也有限。一般情况之下,以现在的生产力,北部草原能够容纳的人口不超过两百万。
这是把漠北、漠南地区全都加起来,两百万已经是这个地方人口的极限。
可是现在草原有多少部落。光是有名有姓的大部落就七八个,其他中小部落有几百个。朵颜三卫实力是比不上鞑靼部落,鞑靼部落包含兀良哈万户,总共六个万户,占据了草原最主要的人口。也占据了草原最好的地方。
往西有没落的瓦刺部落,往东才是朵颜三卫。
因此朵颜三卫的人口规模是有限的。
整个朵颜三卫,朵颜卫、福余卫、泰宁卫以及下面依附的中小部落全都加起来,人口也很难超过三十万。估计也就是二十几万人口。一旦失去了几万人,对于朵颜三卫是伤筋动骨的事情。不过几万人在朵颜三卫当中是很多的人口,放在中原王朝那就是沧海一粟。包括辽东也是一样,只要辽东人口持续增加,那么几万人口的确是不算什么。
“这件事情朕知道了。”
听李承勋一席话,朱厚熜对于目前辽东的那些官员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当然朱厚熜也不会只相信李承勋一个人的话。
还要综合其他各方面的信息,来判断那些官员。但李承勋毕竟是蓟辽总督,对这些官员更熟悉,他的话分量也更重一些。特别是聂豹的建议,具体还是要让杨一清,还有目前担任蓟辽总督的盛应期他们去考虑,去实施。
朱厚熜继续道:“你在辽东的工作不错。此次入京,朕想让你去负责都察院,你有什么想法?”
“臣听皇上的。”
李承勋压下了心中的喜悦。
回答中规中矩。
负责都察院,就是要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左都御史,这是正儿八经的大九卿。比自己入京的时候想的还要好。李承勋虽然不是官迷,但能够升官怎么都是好事情。
“李卿,你应该知道,都察院正在进行全国改革。你来都察院,就要把这个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臣明白。”
说起正事,李承勋变得很严肃。
虽然李承勋在辽东,但都察院改革的事情,李承勋还是知道的。
“这段时间你先休息一下。等廷推结束,你就去上任。”
“臣遵旨。”
“去吧。”
“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