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给出的也是非常激进的策略。当初的杨廷和就是反对杨一清和李承勋他们太过激进,认为容易引起朝廷和草原部落的全面对抗。
而且在草原地区筑城,花费的钱太多。
光是筑城需要的材料,后勤运输就非常不容易。再说就算是筑城成功,还要防止草原部落过来袭扰。为了防备草原部落,要在这些城市部署重兵,周围还要建设大量的军事堡垒。
这些都是钱。
杨廷和始终认为,在这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建造城市完全是浪费。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明朝为什么从草原收缩,就是因为维持草原的控制,花的钱太多,朝廷实在是承受不住了。
可惜杨廷和不知道的是,只要不解决草原问题,那么边疆地区永远都是朝廷最大的隐患。而且不解决草原问题,一百年后沙俄就会过来。
“皇上,臣认为还是要谨慎。”
费宏站出来。
费宏性格随和,在内阁最多的工作就是调和杨一清和蒋冕的矛盾。在这方面费宏做的是相当不错的,没让内阁发生严重的冲突。
朱厚熜看向了费宏。
费宏立马道:“皇上,此次土默特部落若真的伤亡很大,那么这次的战斗必然会震动整个草原部落。到时候鞑靼左翼,蒙古大汗那边如何选择我们谁也无法判断。虽然鞑靼左翼和鞑靼右翼之间矛盾重重,甚至发生了很多次冲突。但鞑靼左翼和鞑靼右翼总共六个万户当中,除了兀良哈万户之外,其他五个万户都是达延汗的子孙。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觉得,朝廷和兀良哈万户合作,有可能影响他们达延汗子孙对于蒙古部落的统治。若是朝廷在草原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会让鞑靼左翼改变想法。一旦鞑靼左翼和鞑靼右翼因为这个事情联合起来,草原局势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就算他们不联合起来,只要鞑靼左翼,蒙古大汗不再和鞑靼右翼对峙,不再支持兀良哈万户,那么就给了鞑靼右翼足够的支持。”
“费少保考虑的也对。”
朱厚熜点头。
鞑靼右翼和鞑靼左翼,说白了目前的头领都是达延汗的嫡系子孙,不是达延汗的儿子就是他的孙子。达延汗统一蒙古之后,把蒙古部落划分为六个万户。分别是鞑靼右翼三万户和鞑靼左翼三万户。其中的五个万户都是自己和自己儿子直接控制。达延汗唯一没有完全控制的就是兀良哈万户。是因为兀良哈万户是后来被达延汗吞并的部落,本来就不是达延汗的嫡系部落。当然如果达延汗活得长一点,肯定也会慢慢的吞噬兀良哈部落。可惜达延汗没有吞下兀良哈部落,就已经死了。
因此兀良哈万户行事,一直是比较独立的。
和鞑靼其他部落不是一路。
之前鞑靼左翼的蒙古大汗,担心鞑靼右翼的吉囊跟自己争夺蒙古大汗的位置。所以一直支持兀良哈万户。但这一次大明军队大败土默特骑兵,让土默特部落损失惨重。
这情况就变了。
蒙古大汗毕竟是达延汗的子孙,是鞑靼部落的人。就算是担心鞑靼右翼和自己争夺大汗的位置,但那也是属于自己内部的事情。但大明朝和兀良哈万户不一样。
这两个是外人。
不仅仅是威胁自己蒙古大汗的位置,说不定要的更多。
“那有什么办法?”
“朝廷应该和蒙古大汗直接联系。朝廷要承认蒙古大汗的位置,讨论双方边市的问题。不是现在这种单方面的边贸,而是和蒙古大汗正式展开讨论,且和蒙古大汗缔结盟约,给足蒙古大汗礼遇。”
费宏开口。
不过石珤直接开口斥责道:“什么蒙古大汗,番夷之酋长而已。有何资格让朝廷给他礼遇?有何资格和大明朝缔结盟约?费少保,这是把皇上的颜面置于何地?”
石珤是很不满意。
蒙古大汗算什么。费宏的意思是,让朱厚熜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蒙古大汗,和蒙古大汗缔结盟约,给蒙古大汗一个错觉。以为大明朝愿意和蒙古大汗平等来往。
蒙古大汗也配?
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如果和蒙古大汗这样平等的缔结盟约,那么皇帝的面子往哪里搁。史书上会如何写皇帝,如何写他们这些内阁阁臣。
费宏笑笑,却没有说话。
这就是费宏的性格。费宏不是杨廷和,表达自己观点之后,并没有想过一定要坚持下去。石珤是一个刚硬的人,不高兴了连皇帝都不给面子的人。费宏可不想和石珤吵起来。
倒是朱厚熜微微皱眉。
面子?里子?
朱厚熜看了看杨一清。在这方面朱厚熜一直是很信任杨一清。杨一清看到朱厚熜的看向自己,明白朱厚熜的意思,因此微微点头。
很是默契。
虽然君臣之间,认识不过三年多时间。但朱厚熜还是理解了杨一清的意思。因此道:“皇帝的面子重要,还是边疆的安稳重要,朕认为还是边疆安稳更重要。西汉前期,为了安抚匈奴,朝廷受辱,只能是以和亲稳住匈奴。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一战功成,这就是卧薪尝胆。再看看唐太宗,更是能屈能伸,臣服于突厥。然经过励精图治,彻底扫灭突厥。皇帝的面子算什么?只要能够解决草原问题,不要说给蒙古大汗礼遇,就是让朕拍他的马匹,都没有问题。朝廷获利、百姓安居乐业,彻底解决草原问题,这才是大事情。真的颜面就算有所损失,只要朝廷未来能够扫平草原部落,那么就没有任何问题。费少保,如何稳住蒙古大汗,不让他和鞑靼右翼联手,内阁制定一个方案。派人和蒙古大汗谈判。”
“臣遵旨。”
费宏看着毫无在意面子的朱厚熜,心中才彻底明白杨廷和为什么输了。
两个人本来地位就不一样。
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内阁首辅。在大明朝这个皇权压制一切的朝代,朱厚熜本来就占据绝对上风。杨廷和更多的是靠着自己的资历、威望、能力,还有朝臣的支持,才能够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和皇权对抗。
可惜杨廷和始终是读书人。
虽然有政治手腕,也有很高明的手段。但是在表面上,还是要维持他的面子,维持他儒家读书人的样子。但是看看眼前的小皇帝,这可是完全不在意面子,完全“不要脸”的皇帝。只要对自己有利,皇帝是不在意丢面子的。
一个儒家官员,恪守一些儒家道德。
岂能是这样皇帝的对手。
不过这样一个皇帝,虽然不是儒家文化当中,那种道德满分的明君。但历史上那些名留青史,真正能够干大事的皇帝,都是朱厚熜这种皇帝。
“还有,要给辽东更多的支持。现在草原局势纷杂,但也是最好的机会。让李总制加快进度,完成他的筑城计划,需要什么朝廷都要给最大的支持。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要人就要给人,要权力朕就给他们权力。其他事情相比起辽东的问题,都要往后推一推。”
“臣明白。”
蓟州这一次的战争,其实是直接打破了很多计划的时间表。
甚至此次战争,大大提高了朝廷的威望。朝廷边军,连土默特骑兵都能够战胜,战斗力可以想象。这就是朝廷的武力震慑,震慑草原部落不说,还震慑了国内很多势力。
当然这都是在战报属实的情况之下。
“还有派人去核查蓟州战报,也带着京城这边的大夫一起去。能带多少人,就带多少人,别忘了带着药材。多少钱兵部先垫上,照顾好那些伤兵再说。”
“臣遵旨。”
汪鋐领命。
都部署完了之后,朱厚熜突然感到很是空虚。
刚刚实在是太兴奋了,精神高度亢奋。不过现在冷静下来,就开始考虑更多的问题。边疆地区会发生战斗,这是朱厚熜早就预料过的。鞑靼右翼必然会逼迫朝廷放开边市。只是朱厚熜是没想到会有如此的战果。
现在这样了,朱厚熜要考虑下面的事情。
不是边疆地区的事情,而是国内的事情。若此战蓟州方面没有吹嘘,那么此战之后,国内很多实力派都要感受到朝廷的实力。这其实是推动一些改革最好的机会。
因此朱厚熜道:“‘达官’的田地问题,不用畏畏缩缩,大胆的清查。让张璁回京,负责清查‘达官’田地。”
本来之前朱厚熜已经退了一步。
担心这些人在边疆地区反复,因此准备慢慢的解决“达官”的问题。但现在这样的胜利之下,草原部落估计都要消化一阵。利用这个机会尽快的解决“达官”田地的问题。
这一次杨一清也没有反对。
之前杨一清是担心,边疆会出现一些问题。可是此战之后,边疆估计要稳定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好机会。
“臣立即让张璁回京。”
吏部尚书王宪接受命令。
说完了“达官”田地问题之后,朱厚熜继续道:“费少保,还有一件事情。杨太师(杨廷和)在朝的时候,制定的‘宗藩改革条例’,对于宗藩的俸禄有过改革。准备加大俸禄当中的宝钞比例,朕想应该继续推行。还有经过此次伊王的事情,朕深切的感受到宗室子弟飞扬跋扈,完全不把大明律法放在眼里。朕这些日子思考,觉得之所以出现这种事情,就是因为宗室子弟没好好学习圣人之学,没好好学习大明律法的原因。因此朕想吏部、宗人府应该联合整顿宗学,让宗室子弟都在宗学学习。只有在宗学成绩合格了,才有袭爵的资格。这些内阁都要制定计划,让礼部落实下去。”
处理了伊王之后,朱厚熜并没有准备强力推动“宗藩改革条例”。
算是给他们一个消化的时间。
可是这一次战争的消息传来,朱厚熜就立马胆气壮了很多。能够一次性灭了土默特3000骑兵,可以想象部队的战斗力。手握这样强大的部队,那些宗藩在朱厚熜也眼里一瞬间就变成了渣渣。
当然是要继续推行“宗藩改革条例”。
这可是杨廷和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制定好的条例。杨廷和准备的是五年的计划,利用五年的时间推下去。今年才是第三年,但朱厚熜已经准备推下去。
宗藩每年吃掉朝廷400万石到600万石的俸禄。
杨廷和改革的目标就是,把宗藩的俸禄压缩到200万石到300万石之间。其中继续增加俸禄当中的宝钞比例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接下来朱厚熜就要对袭爵方面开刀。
想要袭爵?
以前很容易,到了年龄就可以袭爵。现在朱厚熜要办宗学,其实以前也有宗学,但不受重视。朱厚熜却是要重视宗学,让这些宗室子弟在宗学好好学习。如果不能合格,就不让他们袭爵。
再有就是控制袭爵年龄。
以前都是十五岁就可以袭爵,但这一次朱厚熜准备直接把这个年龄往后推到二十岁。不要小看这五年时间,不知道会省下朝廷多少俸禄。加大袭爵的难度,说不定会有不少宗藩选择放弃袭爵。反正就是用各种方法减少宗藩支出。
“内阁和礼部会拿出一份方案。”
“嗯。”
“还有朝廷要准备好。一旦核实此事为真,就要把此事传遍全国,让全国都跟着高兴一下。”
朱厚熜可不是真的要让全国都高兴。
而是要震慑那些地方实力派。让他们看看朝廷现在的实力。只有震慑住了这些地方实力派,很多改革才能够推行下去。军事震慑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震慑力量。
“好了,都去准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