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都是七文钱,甭管好坏都是七文钱。等于是强硬的规定朝廷铸的铜钱,七文钱就可以换取准银一分。这就是利用朝廷的优势,强硬的把铜钱推下去。不管你们怎么想,朝廷就是这样规定的。结果很明显,这样的钱官员以俸禄的形式拿到手中,他们怎么肯吃亏。必然是让民间也用这样的价格接受。朝廷官员要这么使用,哪一个商家敢反对,哪一个普通百姓敢反对。谁要是反对,直接给他冠以违背圣旨,谁也吃不消。
不仅仅是官员,包括给宗藩的俸禄,朝廷也是这样使用的。宗藩也不是好惹的,朝廷欺负我,我就去欺负下面的商人和百姓。可是朝廷可以欺负官员,朝廷可以欺负宗藩,往下宗藩和官员同样可以欺负百姓。但百姓拿到了这些钱,能欺负谁?谁也欺负不了。只能是打碎了牙自己吞下去。等到这些钱流通到市场,只能是接受市场价格。
说白了完全是朝廷在收割民间财富。
而且收割的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而是收割那些穷苦百姓。当然这中间那些商人也是损失很大,官员也是麻烦。可是有钱有势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损失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
不过不管怎么整,只要民怨沸腾,甚至逐渐影响权贵利益的时候,这样的钱币就推行不下去。因为到了最后连户部都直接拒收这种钱。
真是什么事情都有。
“皇上,这其实是朝廷接受了之前的教训。宪宗纯皇帝之时,朝廷直接规定当时朝廷铸成的铜钱价格,比当时在民间流通的铜钱价格贵了三成以上,有些时候甚至高了四成。定了如此高的价格,结果根本没有人使用。朝廷强硬他们使用,结果很多商户反抗。他们散布谣言说朝廷要禁止旧币流通,结果造成了市面恐慌,闹了好大的事情。孝宗敬皇帝之时,正是吸取了这个教训,才会规定不同层次的白银有不同的价格。但也因为操作不好,最后不了了之。”
“吴卿的意思是,担心朕也这样?”
“臣不敢。”
“哈哈。”
朱厚熜哈哈大笑。
吴廷举这个老头好玩。明明把该说的都说了,但却扯“不敢”。不过吴廷举这个人,朱厚熜很欣赏。和吴廷举谈了一会之后,朱厚熜对于大明朝货币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要不是吴廷举介绍,朱厚熜都不知道为了铸币的问题,之前发生过这么多的事情。如果没有吴廷举介绍,朱厚熜要是从浩瀚的资料当中找出自己想要看的资料,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这么详细。
而且吴廷举说的,都是最关键的问题。
都是前面的皇帝,前面的朝廷做错的事情。吴廷举是用这种方式,劝谏朱厚熜在铸币问题上一定要谨慎。
“不过朝廷铸造的钱币,通常都是比私人铸造的钱币精良,分量也足够。比市面上的钱币贵了一点,应该是对的。”
这不是朱厚熜矫情。
而是应该如此。
官办的铸币厂,铸币从各方面来说,都比私人铸造的钱币好。技术实力就比私人铸币厂强大,更不用说私人铸币厂为了省钱,为了利润,往往都是偷工减料。
吴廷举立马道:“皇上,正因为朝廷铸币,比私人铸造的钱币更优良,因此才更不应该定高价。其实就算是按照市面上的钱币价格来算,朝廷铸币也是有足够利润的,应该说是有很高的利润。朝廷铸造的精良钱币流入市场,和那些粗制滥造的钱币一个价格,那么市面上接受的必然是朝廷铸造的精良钱币。等大家都习惯朝廷这种精良钱币之后,朝廷以后收税只收朝廷铸币,这样就能够迅速的淘汰一大批旧币。这样朝廷才能够慢慢的收回铸币权。”
“嗯,有些道理。”
如何打压私人铸造的钱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下命令取缔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这样的事情,朝廷不是没有做过。可是下了这样的命令之后,很容易就会受到这些商人的反抗。到了现在能够做大买卖的,哪一个背后没有强大的官府力量支持。这些人一旦联合起来反对,朱厚熜这个皇帝都不好办。他们在地方上捂着钱,造成全国钱慌。然后官员则是劝谏皇帝,不要这么干。双管齐下,皇帝最后也只能是退让。
因此这种命令是不能随便下的。
相比起行政命令,用经济手段解决铸币权的问题,反而是更有利的。朝廷往市场上推出大量精致的钱币,等大家接受之后,户部收税只收朝廷铸币。
这对于那些私人铸币的打击会非常大。
如果在配套一些其他的命令,如严管银矿、铜矿,对于私人造币厂施以重税,都是打击私人铸币的重要手段。以后都能够利用起来。
“吴卿,你说的对。很多事情不能蛮干,蛮干效果反而不会好。既然是和民间的商人争斗,那么当然是要用经济的手段。就如你说的,朝廷铸币,钱币比民间的钱币更精良。这些钱币只要价格合适,必然能够战胜民间的钱币。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若朕决定大规模的铸币,那么这些钱币的价格,就和民间路通的钱币价格一样。”
朱厚熜点头。
接受了吴廷举的建议。有时候朝廷吃亏,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得到的东西更多。以前的那些皇帝和朝廷重臣,就是没想明白这一点,所以铸币的问题上,老是失败。
朱厚熜可不想失败。
“皇上圣明。”
吴廷举对于朱厚熜越来越叹服。“财迷”的皇帝,却是如此的大气。
当然吴廷举明白皇帝并不是真正小气的财迷。别看皇帝花钱抠抠搜搜,但在真正需要花钱的时候一点都不吝啬,一点都不含糊。不管是天津开府,还是辽东开省,包括市舶司改革,西南改土归流,训练一些军队,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朱厚熜一点都不吝啬花钱。
朱厚熜是真正的,不该花的钱不花,该花的钱绝不会吝啬的皇帝。
铸币之后,对于钱币定价也是如此。
朱厚熜放弃一时丰厚的铸币税,但得到的是朝廷铸币的成功,看的是长远的利益。
朱厚熜接着道:“等以后,朝廷铸造的钱币在全国流通之后,朕就要把那些旧钱都收回来。到时候朕也不会吝啬,不会打压那些旧钱的价格,让民间百姓可以自愿把钱拿过来换取。这样慢慢的消灭那些民间铸造的钱币,收回铸币权。”
吴廷举是越来越佩服朱厚熜。
应该说吴廷举越来越觉得,大明朝一定能够重新兴盛。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有过短暂的所谓“弘治中兴”,但大趋势就是一直在没落。这是所有大明朝的臣子看在眼里的。但吴廷举忽然觉得,朱厚熜或许是那个可以改变大明朝没落趋势的皇帝。
看看朱厚熜登基才四年时间,整个大明朝都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不说别的,光是看看户部太仓的收入就知道。大明朝成立之后,户部收入还没有达到千万两白银的时候。但朱厚熜当了四年皇帝,就已经是实现了。
当然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功劳都是杨廷和的。
但就算是如此,朱厚熜这个皇帝是功不可没。吴廷举看来,大明朝现在大有中兴之势,而朱厚熜就是那个中兴之君。吴廷举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最后时刻碰上了如此有作为的皇帝,能够让他施展才华。
“卿说得对。宝源局要整顿,朕准备把宝源局从工部独立出来。以后宝源局专门负责铸币,你有没有可以推荐的官员。”
吴廷举想了想,道:“皇上,右佥都御史王以旂可担此重任。”
“王以旂?”
“是。”
朱厚熜立马开始思考王以旂的资料。
王以旂,今年三十八岁,是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同一科的进士。到现在入仕十三年,升官速度还算是很快的。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江西上高知县。当时江西情况不是很好,上高县流民和土匪很多。王以旂担任知县之后,开始训练乡兵,而且是亲自训练乡兵。结果周围的流民和土匪,和王以旂训练的乡兵打了几仗之后,谁也不敢再打上高县的主意。
也正是因为这个功劳,王以旂提拔为监察御史,巡按河南。在河南的时候,发生了宁王之乱。当时河南那边都吓坏了,河南巡抚、河南镇守太监都想要停了乡试。但王以旂反对,表示河南和江西很远,宁王之乱也乱不到河南。河南完全没有必要取消乡试。因此正德十四年的河南乡试才能够顺利进行。
很快河南巡抚和镇守太监,都认为皇帝亲自南征,河南应该给皇帝送一些军饷。当时确定的是四万两白银,同样是王以旂坚决反对,才没有成功。
这些事情都让王以旂名声大噪。
因此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视河道。
王以旂现在还只是小小的右佥都御史,但历史上这位可是大名鼎鼎的大佬人物。特别是总制三边,延绥、陕西、宁夏的时候,他可是赫赫有名。整个河套地区的草原部落,都对他是又恨又怕。
这是一个人物。
朱厚熜想了想吴廷举和王以旂。吴廷举是广西人,王以旂是南直隶人。且两个人年龄相差很大,也不是同科,更不是师生关系。两个人唯一打过交道的,应该是在江西当官的时候。
吴廷举担任过江西参政,而当时王以旂正在担任上高知县。虽然不知道两个人当时有过什么交情,但很明显吴廷举很欣赏王以旂,所以才会推荐王以旂负责宝源局。
吴廷举是地广官员出身,在朝中没什么根基。吴廷举想要在朝中干一番大事业,肯定是需要志同道合的官员支持。因此朱厚熜很愿意支持吴廷举。
“他的个人操守如何?”
“清廉刚直。”
“嗯。”
朱厚熜点了点头,道:“朕知道了。关于铸币的事情,就不要外传了。”
“臣明白。”
“卿主要的工作还是市舶总司,还有就是多想想关于钱币、钱庄的发展问题。”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