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贸易是真的挣钱。
一艘船,跑一次日本,竟然能有几万两,甚至是十几万两,二十万两的利润。这么高的利润跟谁说去。当然真实的利润可能没有这么多。
因为要交税,要给沿途的一些土匪交保护费,去日本也要交钱。
可就算是把这些都去除了,剩下的钱那也是惊人的。
嘉靖朝禁海之后,为什么东南沿海局势糜烂,倭寇遍地。其实就是因为朝廷断了海商的钱路。海贸的利润这么高,你不让他们挣钱,他们当然不高兴了。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些海商当然是要跟朝廷拼命。
“的确是利润高。这么高的利润,朝廷收上来是必须的。”
“皇上,此事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朝廷之前也不是没有这样想过,也不是没有做过。只不过每一次动手,都会引起民间的钱慌。只要朝廷宣布民间铸币厂为非法,他们铸的钱币不能使用的时候,地方就会大乱。那些民间铸币的,都是民间大富商。朝廷只要想收回铸币权,这些人就会把手中的货币捂住,而且不是一两家,而是他们都联合起来捂住。会直接导致全国的钱慌。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法不责众。朝廷就算是知道了,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总不能全都抓起来处理。”
“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是若真有帝王相信这句话,那就是傻子。”
“臣惶恐。”
吴廷举站了起来。
这种事情是能随便说的吗。就算大家知道是这么一回事情,但对外谁能够这么说。
朱厚熜摆摆手,笑着道:“吴卿,坐吧。朕看‘史记’,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贪权、有人贪财、有人贪名、有人贪色,这都是人之常情。虽然朱子说‘存天理灭人欲’,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个。若人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世界早就是大同世界,大家全都是圣人了。那些民间大富商对抗朝廷收回铸币权,就是因为朝廷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接受。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利益,朕看重的是朝廷、天下的利益。朕看的其实不是铸币那点小钱,朕看重的是,朝廷掌控钱币铸造,钱币发行权。只有这样朝廷才能够明白全国到底有多少钱币流动,全国的发展如何。这才是朕准备收回铸币权的原因。若是任由这些私人铸币厂铸币,那么朝廷完全不知道全国到底有多少钱币,完全无法掌握地方的经济情况。”
“皇上,您应该知道,朝廷发行的宝钞,现在是什么情况。”
“吴卿,那你可知道为什么我朝发行的宝钞是现在的情况吗?包括宋朝的时候发行的纸币,虽然没有我朝宝钞这么夸张,但也是情况越来越差。”
“臣也一直在考虑。”
“其实很简单。流通的钱币,和全国流通的物品,应该是要差不多的,这样钱币价格才是最合适的,才能够体现那些东西真实的价格。若是铸造的钱币,多于全国流通的物品,那么就是宝钞现在这种情况。当然宝钞的情况是,印制的宝钞数量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实在太多,多的有些过分了,因此就差变成废纸。同样铸造的钱币数量少了,比流通的物品少了,就会是钱慌。朕仔细想过,甚至给这两种现象还起了名字。钱多了,东西少了,钱就成了废纸,朕叫他通货膨胀。钱少了,但流通的东西多了,那就是钱慌,朕叫他通货紧缩。现在我朝宝钞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没有任何计划,无休止的印钱,结果这些钱成为了废纸。看似朝廷占了便宜,其实朝廷威信尽失,丢掉了诚信。朕之所以想要统一钱币,朝廷收回铸币权,就是为了控制这个。只有朝廷掌握了流通的钱币有多少,才能够控制通货膨胀,或者是通货紧缩。朝廷可以根据全国的发展,按照一定的计划铸造钱币,而不是盲目的瞎铸造。其实这些都应该是有专门的人研究,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如何保证铸造的钱币不多不少,符合大明朝的现状,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可惜现在很多读书人只读圣贤书,对于这些不感兴趣,也不去研究这些。”
吴廷举听着朱厚熜的话,心中一直在思考。
货币和经济。
中国古代有没有人研究这个,其实是有的,甚至很多人有很深的研究。像“史记”、“汉书”这些史书当中,都有专门介绍经济的。而且他们关于经济的介绍,其实写的都非常好。
不说别的,像一代名相管仲,那可是真正的经济大师。在古代只要好好研究一下管仲的经济思想,谁能够吃透管仲的经济思维,不管是谁当官都能够做的游刃有余,必然会成为朝廷名臣。
可是这些都没有成为一个固定的理论。
中国古代,在这方面确实是有很多问题。其实中国古代,真的有很多非常厉害的东西,甚至让后人看到了都啧啧赞叹的东西。看看“齐民要术”这样的书籍,就能够知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是多么的好。还有“开工天物”,那里面介绍的那些机器,那真是非常厉害。甚至欧洲工业革命前期的那些机器,都比不上“开工天物”当中记载的那些机器精良。
中国古代就是这么厉害。
可惜这么多的好东西,没能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是止步于日常应用。也就是说,中国的科学在“术”的方面发展非常好,可惜没能够到达“道”的方面。结果是落后了。
但是欧洲国家却比中国多走了一步,他们把“术”,提高到了“道”的地步。等“道”有了发展之后,转过身又指导了“术”,结果他们在“术”的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近代甩开了中国。“道”和“术”相辅相成,一起发展。
中国古代关于经济的问题也是如此。
有很多聪明人,都找到了经济的方法。甚至有些名臣,开始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天下,打击敌人。
可惜这么好的东西,没能够上升到更高的一步。
现在朱厚熜给吴廷举说的,就是关于货币的一些理论。朱厚熜上辈子不是经济学家,只不过上辈子各种消息渠道很多。朱厚熜也学会了一些皮毛。
所以给吴廷举讲了一些。
在一般人来说,朱厚熜讲的这些都算不上什么,甚至很多人都听不懂。但吴廷举可不是普通人。多年在地方负责海贸,而且还担任过地方布政使,管理过广东这样的海贸省份。又在户部锻炼了好几年时间,本身有非常深厚的经济功底。所以朱厚熜说一些关于货币的理论,他就完全明白。
开始印证自己很多想法。
越是印证现实情况,越是让吴廷举意外,让吴廷举越来越佩服朱厚熜。
朱厚熜只是一个藩王世子登基,也没有处理过太多政务,对于管理经济应该更是没有经验。却能够对于经济有如此独特的想法,甚至都概括了一定高度。
难道这就是聪慧天降?或者朱厚熜真的是“天之子”?
朱厚熜讲了一些之后,道:“吴卿,你觉得朕说的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