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玘对时事的敏锐程度超过大多数人,他从题中敏感的察觉到一个问题,晋国很有可能出动军队骚扰北地三路梁民了。
为此他把老厮专门叫过来,吩咐老厮务必立马搞到北三路和晋国的第一手消息,他要规避殿试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坑。
同时他和三衙内谈到当年太宗皇帝和晋国的大战,以及最后的和谈赔偿问题。
他说:“国公爷深得官家信任,对官家的心理也应该比其他人更了解一些。如今他随赈灾队伍去了北地,假如晋人来犯,国公爷很有可能被逼进两难境地。”
“作为武将,国公爷的态度软了,赈灾队伍里的激进文官不会放过他;态度强硬了,一味强调和平共处的文官也不会答应。他们此行就是为了赈晋人的灾,和晋人发生摩擦,赈灾还有什么意义?他们跑这一趟又是去干什么?”
“还有北三路武官们的态度。武官们长期与晋人打交道,晋人来犯,不战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全指望军功生存呢,正常情况下他们应该不会答应退缩。答应了就意味着他们没了军功、没了好处。无利不起早,谁会做无用功。”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北三路武将们的态度不能说起决定作用,国公爷能否和他们沟通好,也是至关重要的。”
“国公爷起家地是南地,北地武将未必都能服气他,他就算是太尉,到了这种牵涉利益的时候,北地武将能完全听从他指挥的可能性,真不好说。”
“也或许我不是武将,没有接触过军队,预测的未必准确,但站在利益层面去分析,国公爷此时的困难必定重重。”
“国公爷的难处朝中的文臣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可不管知道不知道,既然朝廷已经派遣了赈灾物资,必定是主和派占了上风。这种情况下一旦北三路和晋人发生冲突,国公爷的责任首当其冲。唉,谁让国公爷的职务最高呢。”
三衙内木木的没有表态,经过这么久的训练,他对于谭玘的推测已经是习惯了,只看结果,不对过程发表言论。
谭玘继续说:“我不清楚官家对太宗皇帝那一仗是什么态度,但看对晋人赈灾物资准备的情况,当时还没想到铁勒草原这一块,我分析官家还是偏向于安抚为主,尽可能不发生摩擦。衙内的解题那就一定要避免提和晋人作战,多提提如何让晋人安分守己。”
“如何能让晋人收起来他的爪子安分守己?这就要联合晋国的周边,比如铁勒。”
“晋国东边是大海,东南和我国相邻北三路,向西是铁勒,再西是夏国。我们能联合的唯有铁勒和夏国。”
“夏国此次就不说了,帝姬的送嫁还没有回来,如果有事夏国必会帮我们。没有了夏,两国之间的铁勒就成了唯一且关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