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骑兵抢掠北地物资和北地民众居家南撤,是梁帝和满朝文臣考虑的事情,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这里先不用去操心了,之后有的是机会详细说明,这里继续把话题转到殿试。
不清楚出于什么原因,参加完省试的鲍正文,又参加了此次殿试。他在阅卷中专门留心看了沈梦墨的文章,于是在内阁会议的讨论中,他提出了联络铁勒,“以夷制夷”的观点,且说明这是殿试贡士沈梦墨试卷中的提议。
正愁没安抚几方好主意的梁帝,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曙光,惊喜的如获至宝,连连赞同。
要知道明面上晋人骑兵抢掠的是物质,其次生伤害远远不是几包粟几捆菜那么简单的问题。
就比如没有了粮食的边民,表面看是被抢了存粮没了吃喝,不得不举家南迁躲避晋人骑兵,其深层次是北三路正值春耕时节,边民离开土地势必撂荒,春不种夏不收,边民除了损失存粮还会少一季的粮食收成,导致其下半年的吃喝也成问题。
现如今如果能及时疏导边民尽快回归,或许还能夏耕秋收,不然的话,很有可能这一年都没有土地收成。
一年没有土地收成太可怕了,朝廷的税收从哪里来?没有税收,怎么安抚边民?救济粮是用大半年的时间种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土地的收成,边民的救济粮从哪里出?没有救济粮会有更多的边民流离失所,被迫离开边境地区四处游走。
农民离不开土地,一年都没有土地收成的农民,不仅是挨不过严寒的冬季,还一定会成为下一年春季的流民。这就成了恶性循环,成了梁朝廷最恐惧的事情,耽误的不知道将是多少年。
不知道将要用多少年的休养生息,才能再回到被晋人骑兵抢劫前的状况。这期间物资和人口数量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
另外,流民向南游走还好点,还是梁国人,若是他们向北游走,那……那是为晋国增加人口,是叛国。
百年来好不容易休养生息回升的人口数量,不说便宜了敌人,就是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死亡,对国家都是严重的损失和打击。
所以和晋国和谈迫在眉睫。
阻止边民南下;阻止晋国骑兵抢掠,迫使晋人坐下来好好谈谈赈灾问题,这一切都要依靠军队来做后盾。
然上至梁帝下到黄门,任谁都清楚没有马的梁边军,和晋人骑兵不在同一个档次上,没有可比性。如果晋人能好好谈赈灾问题,用钱用物资让他们闭嘴,晋人就不会派出来骑兵骚扰边民,抢劫边民了。
晋国两道能成为晋国的粮仓,梁国北三路在梁国起的作用同样不小,像梁城人爱吃的梨杏等水果,以及一些耐储存的蔬菜,都是来自北三路。
北三路和两道地处同一平原,同宗同源,两道那边的土地精耕细作,人口增长迅速;北三路同样也是种出来优质高产的粮食,除了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还能支援京都,成为京都重要的粮食等物资供应地。
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梁帝和阁老们都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一旦北三路出现动荡,影响的将是整个梁国的经济和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