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帝主持殿试恩多次了,懂得考生们的心理,也不多言,面无表情的呆呆坐着。这样是为了尽可能的不影响考生们的心情,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顺利的完成殿试。
宦者高声喝唱:“礼毕!坐!”
两位宦者去供桌上取下昨晚封印的试卷,当着全殿人的面打开封印。
负责吟唱的宦者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及慢速拖长音的朗读。
“开考!”
“研墨,铺纸,提笔,写!”
“殿试考题第一卷……”
与此同时,在大殿考生最前端、东西两侧的中间位置,有和跪坐考生一般高的支架。架上卡着纸,分别有三名宦者书写吟唱宦者宣读的殿试题。防止因口误引起考生听写错字的现象,也避免个别考生眼神不好,看不清一处架子上的字。
真真是,梁朝廷为了招贤纳才煞费苦心。
殿试的考题题少,没有像秋试省试那样用刀笔吏誊抄试题,而是由考生自己当场写下考题,并答题。
考生做题速度不一,做的快或慢都不用担心,为殿试服务的宦者自会把誊写下来的考题,再奉给考生一份,方便考生答卷。整个殿试过程,宦者可谓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考生,让考生挑不出来毛病。
殿试是三张试卷,寓意考三场。不允许提前交卷,当然也有考试时间限制。只是这时间有点过长,再拖拉的考生也差不多能写完考题。
殿试原则上不提供饮食,可考虑到有些考生起的特别早,还是备了水和点心,为实在是忍耐不住腹中饥饿的考生提供暂时的充饥。
说是暂时,偏偏就有那些爱占小便宜的考生,见点心不放过,努力吃饱肚子,最后因为吃太撑了影响答题(吃了还有拉)。等到落榜了还不忘记,下定决心:下次殿试一定要再多吃一些宫中御膳房的点心。
记吃不记打。
同时还有后悔殿试时没吃上点心的,因为过了殿试,再也没机会吃上御膳房的点心,一辈子提起来都遗憾。交代自家的子孙:殿试一定记得吃点心,那可是御膳房做的。
当然,三衙内不属于以上两者。他吃宫里点心的机会多品种多,也不在乎少吃一次。
三衙内这次答题是势在必得进士,没有前两次考试那种忐忑,完全是轻车熟路考皮了的那种。不骄不躁心平气和按部就班一字不拉,把谭玘给他做的解题写出来。
他埋头答题期间,梁帝一直在看着他,对他在殿试中的表现很满意。这也就是说,不管三衙内解题对不对,就是从答题的态度上,梁帝就认可了他,最起码保证了三衙内能过殿试。
真的吗?当然是真的。
殿试梁帝是主考官,又是殿试参加次数最多,最有阅卷经验的。只要不是太差的试卷,他说谁行谁就是行,不行也行。
皇帝都说“行了”,殿试还不过嘛,皇帝的脸面放在哪?没谁不睁眼的,非要和官家较真官家认为“行”的人。所以说梁帝满意三衙内的答题态度,三衙内就等于过了殿试,一点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