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玘说的好轻松,三衙内一点也不认为容易。满打满算只有三个黑夜两个白天了,还要除去谭玘做题的时间,他就算记忆里强点,也不可能把六张卷子的题全部刻到大脑里。
谭玘又看完一张卷子问:“衙内知道最近国公爷在忙什么吗?”
三衙内一颗心都在我身上,哪里会关注他爹。摇摇头表示“不知”。
谭玘指着手里的卷子道:“衙内看这个题。”
这是一道询问北地气温对粮食收成影响的题。三衙内虽不至于五谷不分,但有关农事上的事还是不懂的。
谭玘清楚三衙内不明白为什么,耐心指导:“秋试考的是基础,死记硬背的东西多,衙内记性好,自然能考高分。省试就不一样了,省试和殿试出来的人将来都是要做主官的,若是五谷不分不懂庶务,不能洞悉世事变化,想要在主位上有一番作为,压根不可能。”
“所以,省试殿试考试以应用形式为主,基础的知识非常少。就比如这道题,看似是问北地的收成问题,其实说的就是时事。”
见三衙内一脸懵逼样,也知道这些对他来说太深奥了,只能长话短说,尽量直白一点:“衙内知道的,今年冬天格外的冷,大雪几乎没有停过。梁城都如此,大河以北的北地想必也是出现大雪,不然省试也不会从月初推到月尾举行了。”
“我来问问衙内,再往北的河北东路西路以及河东路,衙内以为如何?”
三衙内内心焦虑时间不够,也没多想谭玘问的有什么含义,直接道:“这还用说,肯定只会更冷了。”
“对!衙内说的很对。”
谭玘赞同道:“这三路的雪只会比梁城多不会比梁城少。如此以来,我们来推测下,这三路挨着的晋国是不是比这三路的雪更多更厚,天气更冷?”
这次三衙内没回答,不眨眼的盯着谭玘。
他也不是真的笨,谭玘问一次他没注意,问两次他再不反应过来,可白瞎了他爹娘给他的智商。
谭玘见三衙内有所醒悟,引导道:“晋国被太祖皇帝赶到北地,本就是天寒地冻生计困难,粮食产量比不过南地,民不聊生,如今再加上雪灾,他们受灾后会如何?”
三衙内想了想说:“晋国本就是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当初突破雁门关南下,占据中原已经是占尽了便宜。太祖黄桥起兵定天下赶走他们,他们只是退回原来的领地,应该适应了才对啊,粮食产量的高低和他们又有多大的关系。”
谭玘欣慰说:“衙内说的很好。晋是游牧文化,但他们之前也曾统治梁城周边大部分地方。梁城周边以及如今的河北等路均以粮食为主食,晋人在此停留长达四五十年,不可能不受影响。”
“四五十年啊,两代人了。后来他们被迫退居河北以北,之前在梁城养成的生活习惯再改变也是有痕迹的,这样北地的粮食产量必定对他们的影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