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当家人在沈姑爷处罚沈家人后,意识到低估了沈姑爷,预想到了自家女儿和外甥之后可能面临的困境,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秦家女带着秦家人的到来,他更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后悔当初不该挑战秦家女,打破沈姑爷处心积虑平衡两家人的安排,惹怒秦家女,造成如今的局面。
他懊恼自己低估了文人,以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不过尔尔,结果是文人比他们还会打仗,人家的拳头不行脑袋行,坐在帐篷里谈笑间就让对战结束了,远不是他们这些武人冲锋在前,杀的血淋淋才能摆平。
作为匪,董氏当家人拥有超越常人对危险的敏锐嗅觉,秦家人看似不显山不露水的推进动作,瞒不过他的眼睛。他下定决心找沈姑爷,目的无非就是在危险到来之前,尽可能多的保全自家人。
他果决的用董氏的一处秘密,换沈姑爷答应在班师回朝后,接董氏女母子到京城沈府。他认为只有女儿和外甥待在沈姑爷身边,见面三分情,沈姑爷看在外甥的面子上,才不会薄待他族人。
悲哀地是,他再次低估了他的沈姑爷对原配的感情。他匪的眼界限制了他的想象力,以常人的感情揣摩巨人的心思,低估了沈姑爷这个不一般的人。
同样的错误犯两遍,那就是蠢!
所以说二爷娘的悲剧,也不能全怪国公夫人,其决定点在容国公身上。
容国公在爱妻千里来看望他不久,病情莫名其妙的好转,不等妻子说什么,自己先表决定献衷心。
平淡如止水的国公夫人提了一个要求:“家里总要有孩子替你在爹娘面前尽孝,既然她母子俩喜爱老家的生活,就让他们替你在爹娘面前尽孝吧。”
一句话决定了二爷娘俩的以后的命运。
只要爱妻高兴,容国公是无所谓的。梁朝确实有这样的风气,子女不能在爹娘面前尽孝,会把一个孩子送回老家,替自己在爹娘面前尽孝。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在老家替他在爹娘面前尽孝,天经地义,到哪都说得过去。
当然,这种夫妻间的承诺,他不会在没准备的情况下告知任何人。他开始着手针对全体董氏人员的安排,以防止董氏人在得知后有可能做出的过激反应。不打无准备的仗,是他做事的原则。
董氏当家人预感到的危险不是无的放矢,只是他预料错了对象。对付他们的不仅有秦家人,还有他们的沈姑爷。
话又说过来,董氏当家人能那么信任沈姑爷,与沈姑爷这个人的品德有关。沈姑爷是一位说到做到的人,这一点谁都知道。信守承诺,言出必行。
花人钱财替人消灾,信誉好的沈姑爷接受了董家的好处,自会办事,没有耍赖,这点还是不错的。
他和自家夫人商量了一个各退一步的结果:把董氏母子带回京城,打散董氏族人,董氏不会有任何的诰命,永远是沈家的妾室。
二爷娘的命运就这样被定了。还有二爷,国公夫人以再明显不过的理由阻止庶子入仕,容国公也视而不见。一切只为了他答应夫人的“沈家是长子沈书印的”。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深情就是对另一个女人的伤害。爱有多深伤就有多深,这世道很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