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夫人在京城得知秦璐办事不利,致使沈家人出面,堂而皇之接走董氏女母子,大怒!
人心经不住考验,最善变的就是人心。她自己尚且丢不掉如今的奢侈生活,又如何要求丈夫舍弃官位?这一点她很清醒。
她深思熟虑,认为守在丈夫身边才是明智之举。不然儿子的前程,以及她丈夫的所有功绩儿子能否享受到,为未可知。毕竟那个孩子也是丈夫的儿子,那家人又人多钱多,她不镇住他们,将来变数颇大。
她和儿子沈书印如成人般讲明利害关系,告诉他自己若是不去找他爹,可能对他产生的后果。
“乖,不是娘不想带你,是那边太危险,你在京城的生活过习惯了,娘怕你到那边受不了。”
“还有你的前途!秦家族学的水平不是南地私塾能比的,那边就是荒芜一个。恁爹就是想让你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才让娘带着你留在京城。若是娘带着你去南地找恁爹,我们在京城这些年的辛苦就白受了,恁爹也会对你失望的。”
“咱家是娘和恁爹打下的,我不能让其他人坐享其成,夺走属于你的东西。不是娘狠心撇下你不管,是娘去跟着恁爹,才能为你守住这些。这个家必须是你的,谁也别想来占便宜!”
沈书印听的似懂非懂,似乎明白了娘是为了他才丢下他,强忍着眼泪,小大人般依依不舍和他娘告别,目送他娘和众秦家人离开。
国公夫人没有鲁莽到单枪匹马杀到南地,她找到秦家族长,直截了当说明利害关系,请求娘家人助她。
秦钢的信秦璐早已交给族长,又实时的把秦钢等人的处境分析了下,表明当前秦家若是不施以援手,恐怕保不住沈姑爷,会把大好的功绩拱手送人。
族长到了这把年纪有啥不明白的,秦家再以清贵自居,也没有把功绩拱手让人的品质。只是秦家人是以文起家,如今转去做武官,那些文举人是否心甘情愿?不心甘不情愿,硬送去了不好好干,会自己人砸自己人的招牌。
实践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朝廷重视科考,举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举人想要入仕非常不容易,秦家那些屡试不中进士的人,突然有了另一条通天路,他们必定会心动。
更何况前面还已经有了先遣队,告诉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什么状况。在他们看来那是垂手可得的富贵,在等着他们拣拾,他们只消打败他们的敌人(董氏),便能轻易而举爬上高位。
不是秦家人目中无人,是这次秦家队伍的组成太过强大,有两名进士十来名举人。(这些人并不是全部姓秦,有各房的亲戚。)
书不是白读的,学习是只有会读书的人才拥有的一种技能,秦家人是没有上过战场,但他们会学,他们自认为带脑子的他们,能清易打败不带脑子的武人。
秦家人在去沈节度使军营的路上,从掌握的情报中分析对手,预算了针对董氏的各种可行性方案,在董家人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秦家人便已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