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国公在灾区的几年,国公夫人在梁城也没有闲着,她和娘家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这还要从容国公一家三口在南地时说起。
那几年里,国公夫人爹娘终于生了一个男孩,按他们的说法是“有了后”。
有了后就有了后呗,谁家还没有个男孩啊,自己家主贵就行了,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着你们一起把你家男孩当成宝啊。可她爹娘不懂啊,她爹娘终于有后了,高兴的找不到北,认为秦家所有人就应该和他们一样喜欢他家儿子。
这就不讲道理了。
秦家那么大,人又那么多,她爹娘又属于没有多少存在感的一家人,唯一能撑门面的大娘子一家又不在梁城,她爹娘自然在秦家找不到他们想象中把他们儿子认为“宝”的人,便一直很失落,直到国公夫人带着儿子荣归故里。
容国公当初领着国公夫人外放时,不能说一贫如洗,不富裕是肯定的了。两辆骡车一辆坐人一辆装物品,夫妻俩名下也没有恒产,就算是容国公参与救灾升了好几级,秦家人最多也就认为他属于潜力股的女婿之一,而已!
秦家人还至于把这样的女婿真的放在眼里,也就没有过度关注该女婿在南地的发展。这也在于秦家人几乎全是文官,在梁城他们还能起到些作用,出了梁城容国公又是武职,他们鞭长莫及。
距离遥远、联络不畅、文官不了解武职、消息闭塞等等原因,容国公夫妻在南地的信息,总是很久才能传到秦家人手里。秦家人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能及时得知容国公的真实情况,而这段时间,正是容国公飞速发展的阶段。
容国公在南方多地任职,远离京畿,任命文书总是在他已经到任多时才下来。这不是说军部延误,而是地方官向军部递交的申报审批手续繁琐,还有就是容国公当时的官太小,职务升迁所在军队的节度使即能决定,压根不用立即上报军部,基本上都是等凑一批人了才一起上报。
因此秦家人在京城了解到的大娘子女婿信息,大多数是滞后的,且还是朝廷很久前下发的任命文书。至于大娘子女婿如今在做什么,他们并不是十分的懂和了解。
这里面当然还有国公夫人的一部分原因。
国公夫人当初是怎么随着丈夫离京的,秦家人没有感受,国公夫人可一直“记忆犹新”。她忘不了在秦家受过的委屈,甚至还对自己爹娘怀有微词。这种心态下,她当然不可能及时和爹娘说自己的状况。再着,即使她说了,她爹娘也未必能相信。
梁城人太自信太有优越感了,他们认为不仅在梁国还包括其他地方,天底下除了梁城就没有好地方。就像之前提的两浙路地方病,连鱼米之乡都“不是人待的地方”,还怎么能让他们认同大娘子说的“姑爷在南地发展的很好”。
秦家是梁城土著,国公夫人身为秦家女深知秦家人都是怎么想的;爹娘是怎样认为的,她的家书几乎从来不说过多实质性内容,给秦家的年礼也是常见的丝绸或者大米,稀罕物一件没有。
这不是说容国公夫妻没钱,恰恰想到,这段时间正是容国公搂钱搂到手软的时候。那国公夫人为啥还不把好东西给娘家人?因为她心中的气还没有消,还憋的难受!
时间是个好东西,能治愈一切伤痛;距离也是好东西,能产生美忘记过去。七八年的时间足以让国公夫人结好伤疤抚平伤痛,再加上儿子的慰藉,在丈夫回京述职的时候,她不由得思念起来自家的亲人,爹娘、妹妹以及从未谋过面的兄弟。
放下了心中的那口气,归心似箭,荣归故里。她才能在爹娘说关心外甥时,下决心离开丈夫带着儿子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