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终于卸下了宽容大度的面具:“平安不尊我这个统帅!不尊统帅就是对朝廷心怀怨气——无非是因为他打了三十年仗没生过官!这样的人,最容易临阵倒戈了!”
常歌道:“曹国公放心。此次出征的所有将领,身边都有我们旗手卫的人跟随。平安身边亦有六名旗手卫弟兄,不必再刻意针对。”
第二日,李景隆召集了山东境内所有文官议事。
李景隆吊起了书袋子:“《孙子兵法》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父王在世时也曾对我说过,打仗打的不仅是统帅的谋略、士卒的勇武,打的更是粮草保障!此次我军平叛,足足出动了五十万人马。五十万人马一日所需的粮草便是巨额之数。故而,我要从山东的地方官中挑选一人,担任押粮官,负责粮草供给。”
李景隆咽了口吐沫,又道:“诸位,我事先言明。保障大军粮草可不是儿戏!谁敷衍塞责,玩忽职守,让我手下弟兄饿一天,我就要谁的脑袋!”
说完李景隆环顾一众官员,他的手指向铁铉:“你叫什么,担任什么官职?”
铁铉朗声答道:“在下铁铉,现任山东参政。”
李景隆微微一笑:“参政总管一省仓场,由你来做平叛大军的押粮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吧?若玩忽职守,我必杀你!”
一旁的常歌恍然大悟:李景隆召集这么多山东的地方官议事,感情就是为了给铁铉穿小鞋啊!昨晚酒宴时我真高看他了!此人是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性子。
常歌想起了一件事,元末,吴军围攻平江之时,李文忠被太祖爷收夺了两万人的兵权。李文忠一怒之下竟拿收藏的唐刀砍断了书案。
可见,李文忠是个气量狭小之人。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李景隆绝对是李文忠的亲生骨肉。
可惜,李景隆只继承了李文忠气量狭小的缺点。却没继承李文忠勇猛善战的优点。
铁铉朗声道:“曹国公放心。请列出五十万大军的粮草用度。下官绝不会让大军缺一日粮!若缺了一日粮,不劳曹国公动手,铁铉愿寻一根白绫,自挂东南枝!”
铁铉的自信来源于山东的富足。山东物产丰饶,又靠海,坐拥渔盐之利。元末时,山东久被腐朽的元廷统治,千里饿殍。大明立国之后,太祖爷十分重视山东的农事,屡次迁徙四川、山西之民充实山东人口。经过三十年发展,山东已成为江北有名的富裕地方。
铁铉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他来李景隆这里议事之前,就已经仔细算过账目。山东仓场存粮,可供五十万大军一年的作战之需。
李景隆道:“铁参政说的好!不过民间有言,说话为空,落毛为踪。你要立下军令状!”
铁铉拱手:“是,曹国公,属下愿立军令状!”
李景隆让人给了铁铉纸笔,铁铉“唰唰唰”写下了军令状。
李景隆满意的将军令状收入公文匣子里:“铁参政,平叛大军的粮草,就拜托你了!”
铁铉没有食言。大明战神李景隆率军一败再败的过程中,铁铉没有给他少送过一颗粮食——直到李景隆被朱棣打得抱头鼠窜,撒丫子南逃.......自然这些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