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的发展,钟御自身的力量增长得也极为快速,总体上虽然落于大明,但也差不了多少。
首先,御国的军队经过一番精简编练,从中剔除了一些老弱以及原本大明朝中的**,从而让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并得精湛凝聚了起来,有了一些精兵的样子。
然后不断的招募新军,从全国各地挑选优异的兵员进行训练,然后充实到各军,极大的扩充了帝国的军队数量。
并且在这三年的时间中,通过在诸天万界的掠夺征服,钟御又收获了一批军队。
到了如今,经过三年的积累训练,钟御已经组建了一支人数规模大概在150万左右的大军,与大明朝的军队总数刚好相同,不相上下。
至于战斗力方面,双方各自半斤八两,没什么太大的差距。
甚至因为御国是防守的一方,占有一定的地利优势,并且大明朝也只派了50万大军南伐,数量不多也不少。
而御国因为是本土作战,面对大明的进攻,除了要分出大概30万左右的军队,防范南方的韩魏两国进攻以外。其他边境基本上没有任何敌人需要防御,唯一的敌人就是大明朝,所以御国能够抽出更多的军队来抵御大明的进攻。
当大明朝要南伐的消息传来,钟御就开始了举国的军事动员。
留了30万边军防备韩魏两国,再留20万镇守地方,剩下的百万大军被钟御亲自率领,赶到了明御边境,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
敌人来得很快,当钟御刚刚布置好各地防线,大明的先锋10万人就已经赶到了最前线,与钟御的军队展开了小规模的交锋。
这些小规模的交锋算不了什么,对于整个战局的胜负影响太过于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就算钟御的前线30余万部队战败,又或者大明的10万前锋战败,对于各自来说都算不了什么。
大明为何敢以区区50万军队进攻拥有百万之众,并且还拥有地利防御优势的御国,并且似乎丝毫不担心自己战败。
就是因为不管是大明朝还是御国,他们心里都明白的很,这场战争的胜负关键并不在于底层的士兵,而是在于双方高层战力的博弈。
底层的士兵虽然重要,乃是一国统治不可忽视的根基。但主要作用也不过是用来镇压地方上的治安,维持帝国的税负的征收罢了。
像这种士兵招募起来极为容易,只要有着足够的资源,顷刻之间大明朝就能够拉起一支几十上百万的军队,战斗力比起常规部队也差不到哪里去。
同理,大明朝能够做到的,终于也没有理由做不到这点。从他之前解散遣退的40余万大明国降军以及御国原本的老弱就能够看出。
这些人可基本上都是三阶的实力,而且实力还不弱,有相当一部分是打了好些仗的老兵。
所以不管是大明还是钟御,对于这些炮灰一样,随时都能够拉起来的军队根本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