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在军中选八千骁勇士卒,分隶属“四骠骑”,并自豪地向人炫耀,“此八千人可当百万兵。”
------
在隋朝末年,李密也是一位风云人物。
他鼓动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叛乱,结果杨玄感被抄家灭门。
杨玄感兵败后,李密大难不死,他说动山东群盗王伯当等人追随自己,然后一起投奔瓦岗寨的翟让。
翟让被李密灌下迷魂汤,将首领之位让给李密。
------
李密后来变得目空一切,刚愎自用,杀了翟让,日渐不得人心。
最后被王世充击败,不得不投降李渊,属下大将单雄信、秦叔宝、程知节投降王世充。
李密投降李渊不久,觉得不得志,又反出大唐,在熊耳山被盛彥师所杀。
------
李密洛阳兵败,秦叔宝、程知节投奔王世充,王世充待二人甚厚,拜秦叔宝为龙骧大将军,程知节为将军。
但是秦叔宝、程知节在与王世充深入接触之后,发现王世充乃是一个狡诈之人,难成大事。两人便有了另投明主之心。
------
程知节对秦叔宝道,“王世充器量狭小,言语狂妄,喜好发誓赌咒,像个老巫婆一样,这哪里像一个圣主明君的样子?”
秦叔宝深有同感,和程知节商议,“我也觉得王世充难成大事,想过另投明主,但是如今天下纷乱,形势不明,我等还是耐心观察一下形势,再待机而行。”
------
武德二年,刚出正月。
王世充率军攻打洛阳以西,隶属宜阳的穀州,秦叔宝、程知节随军出征。
李渊派宜阳刺史史万宝领兵守卫穀州城。
------
归降王世充数月以来,秦叔宝、程知节静观天下形势,他二人发现,在天下群雄之中,李渊宽宏大度,心胸开阔,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四方归附之人,不论贤愚皆能人尽其用。
于是,秦叔宝、程知节便定下借机投唐的计划。
秦叔宝暗中派人与史万宝联络,史万宝欣喜万分,双方定下归降之策。
------
一日,史万宝率唐军在穀州城东与王世充对阵,秦叔宝、程知节陪同王世充在阵前观阵,与唐军相隔有两箭之地。
忽然之间,秦叔宝、程知节率数十骑越阵而出。
王世充心中疑惑,在未得到他的号令的情况下,为何秦叔宝、程知节冲出阵外?他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已向西驰行百十步。
-----
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向西驰行百十步后,两人下马,朝东向王世充施礼,秦叔宝高声说道,“叔宝自投奔郑公以来,深受郑公殊礼对待,叔宝心中感激,常思报效。”
“然郑公性好猜忌,喜信馋言,愚以为洛阳非我等托身之所,不能再为郑公效命,就此向郑公辞行。”
王世充被皇泰小皇帝封为郑国公,因此秦叔宝称王世充为郑公。
------
秦叔宝说完,翻身上马,也不惧王世充率人追杀,率领数十骑缓辔行向唐军阵前,在马上向史万宝拱手施礼。
王世充和所率部众见秦叔宝、程知节等人阵前投敌,都不禁愕在当场。
王世充本想率军追杀,但又惧怕为唐军借机冲杀过来。
-----
秦叔宝、程知节皆有万夫不挡之勇,王世充一是怕大将临阵投敌引起军心浮动;二是怕将秦叔宝、程知节逼急了,他二人带领唐军返身杀回来。
所以,王世充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缓缓行到唐军阵前。
王世充不敢轻举妄动,无心再战,只好下令鸣金收兵。
------
秦叔宝、程知节到了唐营之后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不要将他们留在穀州城抵御王世充的军队。
他们的理由是,阵前背主投敌已是不义之举,如马上就与旧主以死相拼也不合人情。再则,他们刚刚来投,无法取信于人,不适合将唐军士卒交给他们率领,即使史万宝不起疑心,他们也要避瓜田李下之嫌。
史万宝听秦叔宝、程知节二人说得合情合理,也不想强人所难,就派人将他们送往长安。
------
秦叔宝、程知节到了长安,李渊知道他二人是天下无敌的猛将,实在是人才难得,天赐良才,他亲自在两仪殿接见二人,有相见恨晚之感。
李渊心中虽是喜欢秦叔宝、程知节人才难得,但是在如何使用他二人的问题上却有些作难。
------
秦叔宝、程知节皆是天下难得一见的骁将,在跟随李密、王世充之时都是身负重任,由首领亲自节制,这两人都有担任一方统率之能。
假如将他们交给其他将帅统领,把他们作为一名普通将军使用,是大材小用,会让他们生出怀才不遇之心。
他们投奔大唐是冲着李渊,而不是其他的普通的朝中大臣。像李密、王世充这样的一方雄主,尚且不能让他们敬服,一般的将帅更不会被他们放在眼中。
------
另外来说,秦叔宝、程知节刚刚来归附,如果将镇守,或是扫平一方的重任交给他们,一是有悖常理,二是难孚众望,朝中重臣肯定会不同意。
在如何使用秦叔宝、程知节的事情上,李渊思来想去,一直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