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认为,当此关键时刻不应与突厥结下仇怨,应该交好突厥,将来南下叩关西进才无后顾之忧。
李渊采纳刘文静的建议,几人定下退兵之计。
------
为了鼓舞士气,李渊召集部下将士,他神色自若,谈笑如常,对众官员道,“突厥军队没有什么可怕,受王威、高君雅诓骗而来,我只要略施小计,便可让他们自行退去。”
众官员对李渊的话并不十分相信,突厥轻骑数万人远途奔袭而来,哪有不战就自行退去的道理?但也只能带着半信半疑的想法,按李渊的安排行事。
------
到了夜间,李渊派将士出城占领险要地形,告诉他们见到突厥军队迅速占据险要,不要与之交战,突厥军队离开,也不要追击。
另外,还派出军队夜间悄悄出城,到了早上,伪装成从其它地方调过来的援军,大张旗鼓进入晋阳城中。
突厥军队摸不透晋阳城中的情况,不敢贸然进入晋阳城,第二日在城外抢掠了一番,便自行退兵而去。
------
全城军民百姓无不叹服唐国公英明神武,用兵如神,同时更加恼恨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人。李渊为平众怒,将王威、高君雅斩首示众。
文武官员皆向李渊庆贺,赞誉唐国公妙计吓退突厥骑兵。
李渊轻轻一笑,似乎此事不值一提,对众官员道,“设计让突厥退兵只是小事一桩,我只需修书一封与始毕可汗,今后突厥人便为我所用,不敢再犯我境。”
------
于是当众修书与突厥始毕可汗,书中尽述愿共同尊隋,效隋文帝之时,双方和亲,交好如初之意,派刘文静为使者,携李渊亲笔书信去见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收到李渊书信,心中大喜,当即回书让刘文静带回,表示赞同双方交好,但却不同意李渊共同尊隋的说法,要李渊自立为天子,才愿意双方交好。
------
刘文静来往七日,带着始毕可汗的回书返回晋阳。
听说始毕可汗愿意双方交好,并要唐国公自立天子,文武官员一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纷纷劝说李渊答应始毕可汗提出的要求。
李渊却凛然说道,“我乃是隋臣,世受皇恩,理当尽忠守节,本想着与突厥交好,使其不再南侵,让百姓安居乐业,没想到他却以让我自立为天子想逼,此事断不可能,尔等也不必再劝。”
众官员见李渊说得大义凛然,言词恳切,也不敢再劝。
-------
驻扎于兴国寺的新募士卒,听说李渊不同意,始毕可汗让其自立为天子的请求,便纷纷私下议论,“如果唐公不同意突厥让其自立为天子的请求,我等便不愿再追随唐公。”
刘文静、裴寂得知士卒的议论,马上报知唐国公李渊。
李渊当着众官员的面训斥道,“你我皆是隋臣,却以这种话来劝我,臣节何在?”
刘文静、裴寂竭力劝道,“假使伊尹、姜尚尽忠于桀、纣,就不会做商、周之臣。如今我等改事唐公,就再不拘小节。如今将士已经集结,所缺的就是战马,如果不同意始毕可汗所请,就不可能得到胡马。唐公如不早下决心,恐将悔之晚矣。”
李渊听后,似有所动,叹道,“举大事,如不效仿古人,确实难以成事,但是还愿诸位贤能详作考虑,看能不能拿出两全之策?”
------
进入六月,李建成、李元吉携家眷来到晋阳,李三娘没有随行,柴绍则是孤身一人。
李渊看到儿子、女婿到来,心中欢喜不已,从此心中再没有了忧虑。
裴寂、刘文静和李建成、李世民来见李渊,向李渊禀报他们商议的起兵之策。
裴寂代表众人向李渊道,“唐公应效仿伊尹放大甲,霍光废昌邑王的故事,废当今皇帝而立代王,传檄全国郡县兴义兵,改旗易帜以示突厥。这样既不违尊隋之道,又顺天意民心。”
李渊听后,不胜唏嘘,“这样做无异于掩耳盗铃,但为时势所迫也不得不如此。虽对不起当今主上,却无负于先帝。”
裴寂等人劝慰李渊,“当今主上承嗣于文皇帝,任杨素祸国专权,亡国丧家,致使民怨神怒,变乱蜂起,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是罪有应得。”
------
商议已定,李渊派使者驰报突厥始毕可汗,告之:尊当今主上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旗帜改为绛白两色。
始毕可汗同意李渊的做法,派其柱国康鞘利等人,送马千匹来太原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