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琮装作没事人一般,不时遛到西门城头上,去看来来去去的行人,希望能从中发现自己妻儿的身影。
从城上下来,他再遛到将要搬过去的宅院,去的次数多了,他已基本上全部认识了院里的仆人。
窦琮在自己院里各处转悠,遇到不满意的地方,就安排仆人们重新收拾一下。他心中有一个人先住进来的冲动,想先感受一下久违的家的氛围。
可是,窦琮又怕长孙顺德他们笑自己急不可耐,就只好一日接一日,满怀渴望、又焦急地等着自己的妻子游氏早点到来。
------
终于,丁记坎首先转回,接来了刘弘基的家小,一家三口,妻子崔氏,儿子刘仁实,女儿惠娘。
李世民安排不要张扬,悄悄将人接到收拾好的宅院里,然后陪着观音婢,还有长孙顺德、窦琮前去看望。
------
刘弘基已离家三年,一家四口久别重逢,相拥而泣。
如今儿子七岁,女儿四岁,都长大了不少,见到刘弘基根本不再认识。
崔氏在路上已给他们说了一路,要来见阿爷,想让他们在心理上先接受这个多年未见的父亲。
如今,两个孩子见到父亲,刘弘基两只胳膊,各抱起一个,一双儿女虽不抗拒,但仔细地看着阿爷,仍有几分怯生。
长孙顺德、窦琮见刘弘基一家相聚,心中不禁羡慕,目睹他们一家人亲热,两人也被感染,眼中隐隐闪着泪光。
------
又隔了一日,长孙渐和陆峥一起回来。
不但接来了长孙顺德的妻子游氏、女儿婉儿,还接来了另外几个人,这几个人则让观音婢大感意外。
让观音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人之中,有和观音婢从小一起长大的馨儿、长孙湛的妻子,还有馨儿的儿子长孙珂。
观音婢泪眼婆娑,看着馨儿,将自己的娘家孙儿珂儿抱起。
珂儿刚学会说话,见了观音婢就喊姑婆。
------
接着是已经出嫁的奉书、执棋向观音婢施礼问好。
观音婢已是无所适从,都忘了该和谁搭话。
李世民这一下给了她太多的惊喜,不但接来了自己的闺中好友,还接来了奉书、执棋两家人。
如今,那两个伴着观音婢长大的奉书、执棋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
------
观音婢让刘弘基、窦琮跟着去长孙顺德院里。
她自己则陪着馨儿、奉书、执棋三家人,到街南那处空着的院子。
如今馨儿、奉书、执棋来了,观音婢再也不会感到孤单,再加上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三家人,观音婢可有了地方去串门。
到了街南的院子,观音婢安排长孙湛和馨儿住在正房,奉书、执棋两家住在后罩房。
------
观音婢见了馨儿、奉书、执棋三人,有说不完的话,一直聊到用了晚膳,观音婢才回到讨捕使官署。
回到自己住的小院,李世民早已回来,他坐在炕上一边看书,一边等待观音婢。
观音婢见到李世民,心中有说不尽的感激。
她觉得在这个世上,只有李世民最懂得她的心思,只因她随便一句话,抱怨在晋阳太过孤单,世民阿兄就记在了心里。
观音婢脱鞋上炕,脸上满是掩不住的娇羞,她眼中脉脉含情,便偎在李世民的怀中。李世民轻轻将她揽住,一对爱侣之间,心与心保持着最近的距离。
------
第二日,观音婢和丁娘子一起去看馨儿。
窦琮再也忍受不了等待的煎熬,他来找李世民,说要亲自去接自己的妻子、儿女。
窦琮也不再顾忌长孙顺德和刘弘基取笑于他,心中暗想,他们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李世民算一算日期,觉得长孙湛和窦琮的妻子、儿女也该到了,再迟也不过一两日。他见窦琮已不愿再等,也不好再做阻拦,就让丁记坎和窦琮同去。
------
丁记坎和窦琮即刻骑上快马登程。
隔了一日,便和长孙湛一起护着窦琮的妻儿转回。
窦琮将二儿子奉义,放在自己的身前,两人同乘一匹马,他如沐春风,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一起同行的有她的妻子游氏,大儿子奉操和小女儿妍娘。
离家几年,窦琮的一家人在李世民的操持下终于团聚。
------
有道是真心换真心,李世民的真心,换来了刘弘基等人舍命想随的情义。
李世民总是设身处地为追随自己之人着想,最终做到了让这些人与自己同欲、同心、同命。
这只是个开始,在开创大业的征程上,李世民一直践行与人同欲、同心、同命的信条,最终赢得无数豪杰的心。
------
刚安置好长孙顺德、刘弘基和窦琮的家人,在李渊的侍婢紫芙身上,便发生了羞于向外人说的事。
这时李世民、观音婢才突然意识到,母亲窦氏夫人已去世多年,父亲李渊身边是否需要一个贴身人进行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