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顺德听刘文静说,窦琮是太原郡数万将士中武艺最好的,他心中不服,对刘文静道,“如若将这厅中之人都算上,窦兄只能屈居第四。”
李世民看长孙顺德又狂放不羁起来,也未出言阻拦。
他想通过长孙顺德之口,向刘文静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让刘文静认识到李世民不可小觑,看到自己的强大实力,他才会真心追随。
------
刘文静只是听说刘弘基武艺要强过窦琮,但对李世民和长孙顺德武艺如何并不了解,听长孙顺德说,厅中三人武艺都要强过窦琮,他心中不免惊异。
刘文静微笑着问长孙顺德,“长孙兄武艺如何?”
长孙顺德不好意思自夸比刘弘基强,只好说道,“反正比窦琮要强。”
刘弘基微微笑着对刘文静道,
“刘县令有所不知,二郎君和长孙兄两人的武艺,天下罕有人敌。”
“在此次去石壁寺的路上,二郎君展示他的连射神技‘追风箭法’,三百步外取我性命易如指掌。”
“长孙兄天生神力,单臂就有五百斤力气,手中抓一个人,如抓个泥丸一般。在万军之中,就如成人,进了全是几岁孩童的学馆。”
刘文静感叹,“成人进入学馆,那几岁孩童哪里会有还手之力?”
------
长孙顺德看刘弘基将自己吹得如天神一般,他脸皮那么厚,也觉着有些过分,连忙自谦道,“刘县令不要听刘兄所说,他说世民是真,我可没他说的那么厉害。”
不管是真是假,但刘文静看刘弘基不是虚伪不实之人,从他口中说出,刘文静已经相信,李世民和长孙顺德武艺要比刘弘基强。
------
刘文静是志向远大之人,不甘于久居人下,做晋阳县令后,与裴寂关系最为亲密。
有一次,刘文静与裴寂在一起饮酒闲聊。面对城头烽火,想到自己人到中年,仍是一个七品的小官,裴寂感叹,"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天下大乱,我等当如何保全自己呢?"
刘文静却笑道:"世途如此,时事可知。自古乱世出英雄,你我二人如若审时度势,在这乱世之中,有的是机会一展宏图,又何必忧虑贫贱?"
------
如今,刘文静看到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三人,一个个气度不凡,而且关系十分亲密。
再看李世民虽然年龄不太,但明显能够看出,在这三人之中,他是为首之人。
刘文静暗想,这样的三个人如能同气连心,何愁大事不成?连长孙顺德、刘弘基这样武功盖世的豪杰之士都唯李世民马首是瞻。
刘文静觉得助李世民成就大事才是明智之举。于是更加坚定了追随李世民的决心。
------
刘文静诚恳地对李世民道,“二郎君,刘某不才,非常羡慕刘兄和长孙兄能够追随你成就一番功业,如蒙不弃,我也愿追随左右,效微薄之力。”
刘文静说话一直很隐晦,始终没将话挑明。
他前面说‘成就一番大事’,这次说‘成就一番功业’,但就是不说要造反,夺取天下。
这话中的暗示,几人心中都相互了然于胸,李世民也知道刘文静所指何意,只是交情还不深,相互之间留着些余地,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罢了。
------
李世民也不想过分冷着刘文静,就对他道,“刘县令才智出众,世民早已耳闻,今日长谈,更让世民倾心,今后遇到大事,我会向你多多请教。”
刘文静拱手,“承蒙二郎君看得起,刘某不胜荣幸。”
自此之后,李世民举兵起事的首脑核心已大致形成。接下来,就是笼络各方人才,为筹划举兵起事做准备。
------
但最核心的核心,却是李世民和观音婢。
一对天下无双的少男、少女,却有着撬动天下的智慧和力量。
近段时间,李世民先后得到刘弘基和长孙顺德。今日,晋阳县令刘文静也表达了投靠之意,他心中十分高兴。
从前院客厅回到后院正房,李世民心情舒畅,脸上带着笑容。
------
观音婢正在指点几个婢女下棋,见李世民从前院回来,覃兰、侍琴服侍他换上便装,两人退出房外。
观音婢坐在炕上意兴阑珊,精神不振。
李世民见观音婢好像不是太高兴,就站在炕边上逗她,
“怎么了,我的小娘子,是谁惹你不高兴?”
观音婢白了一眼李世民,抱怨道,
“你们男子多好,整天有事可做。我们女子,却要每日关在这宅院之中无所事事。这官署之中的花园,像鼻洞一样大小,连个散心的去处都没有,非要将人憋死。”
------
李世民看观音委屈的样子,就脱下鞋子,坐到她身边哄她。搂着她的肩膀,看着她幽怨的眼睛,关切地问,“你想做何事?”
观音婢靠在李世民的肩上,幽幽地道,
“除了读书、下棋、练字,还能做何事?日日都是如此,早就有些厌了。”
她仰脸看了看李世民,将他靠得更紧,柔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