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算经》是算术之学,平时可以抽空修习。
------
《本经阴符七术》是修心修身之术。
《鬼谷子》在于鉴人、说人、驭人。
《尉繚子》是用兵之道,统兵之术,共计二十四篇。是君王、将帅必须修习之学。
前十二篇是用兵之道,讲为何而战、何时而战、如何而战。
后十二篇是统兵之术,讲如何号令三军、如何统驭士卒。
《孙子兵法》和《边塞札记》是用兵谋略,是疆场致胜之术。
这样一套书读下来,如能完全参透,必成人中龙凤,纵横于天下,携屠龙之术,有改天换地之能。
------
紫檀书匣,数本古卷。
却装满长孙晟的期待和寄托。
李世民听完观音婢一一介绍,然后将书逐一收入匣中。
他又想起刚见长孙晟时,自己所说的志向。
当时年幼,对长大之后充满无限向往。
只想着长大后要做大事,却不知实现所说志向是如何的艰难。
不知要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去搏杀,不知要压上万千人的生命做赌注。
如今年龄渐长,细想去实现的路径,才知前路险恶,满是血雨腥风。
-----
东耳房内,罗汉床上,李世民目注紫檀书匣,默默静坐。
他在探求自己当初立下志向的本心。
是起于神秘书生的一句信口之言?
还是为了满足母亲的毕生心愿?
父亲有取天下之志,兄长也志向高远。
想想也都不过是为了李家的昌盛。
这天下由杨家,变为李家,与苍生何干?与黎民何干?
自己的志向是“济世安民”,定要给百姓一个太平盛世,给天下芸芸众生一个安乐的家园。
------
观音婢见李世民默默无语,问道:“世民阿兄,你在想何事?”
李世民抬眼看着观音婢,说出自己忧国忧民之心。
“我在想为何要去争这天下,是为已,还是为人?”
“天下纷争数百年,文帝励精图治,终于归于一统。”
“朝廷本当‘载戢干戈,载櫜弓矢’,让百姓安居乐业,勤事稼穑,使民以时。”
“然杨广无道,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穷兵黩武。”
“近几年,屡征辽东,蹈民于水火,令百姓生计无着。”
“眼看天下纷乱又起,无数生灵又将涂炭。”
------
观音婢见李世民忧心天下百姓,心生无限怜惜,鼓励道:
“《大学》有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世民阿兄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志,方能拯救天下黎民。”
李世民点头,“我也正在探寻,当初立下志向的初衷,当时懵懵懂懂,不似出自本心。”
“如今豁然而醒,当以天下苍生为念。”
观音婢感慨,“只是你我正当年少,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只能待来日习就一身本领,方能破旧立新。”
------
李世民修正了自己的志向,重新定位自己奋斗的方向。
知道自己目下无力改变朝局,只有利用守孝的这段时日,刻苦练武、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他拿到长孙晟让观音婢转交的书籍,如饥似渴开始攻读。
果然不出观音婢所料,一本古卷在手,李世民便沉迷于书中,再也无力自拔。
李世民每日除了抽出时间练武,便是枯坐在清心斋草棚中,一心研读几卷古书。
观音婢日日到园中探望,大多都是只做简单的交流,李世民便又沉浸书中。
观音婢有时也拿起一本书,静坐在一旁阅读。
大多时候,她还要处理内院的事务,就留李世民一人在园中研读。
------
有时李世民怕人打扰,连观音婢也不让去。
观音婢处理完内院事务,就教覃兰、侍琴、展画等人下棋。
李元吉院里的秋缡,原来跟着窦氏夫人的紫芙、青雁都闲着无事。
她们见到覃兰等人学棋,也央求观音婢带她们学一下。
郑观音肚里的孩子月份越来越大。
晴虹见内院里的姊妹们都在学棋,也忙里偷闲跟着下上几手。
------
郑观音有孕在身,不喜欢吵闹。
上房和李元吉院里没有主人。
观音婢所住的小院,便成了内院奴婢们经常去的地方。
有了这些不大不小的女孩子,本来很少有人来的小院,想保持清静都难。
还好这些婢女们,都受过严格的调教。
虽然来来去去的人多,却都知道说话轻声细语,也不至于太过吵闹。
院里的西厢就成了婢女们聚会和下棋的地方。
------
观音婢放任另外几个院里的婢女,到自己院里来,也是存了私心。
她现在代管着内院的中馈,想坐在院里就对内院的情况了如指掌,就得掌握各个院里的动向。
观音婢安排覃兰和侍琴要多留些心。
让他们从各院婢女的言谈里筛选一些有用的信息。
覃兰和侍琴也都是有心人,每天就会选些重要的事情向观音婢禀报。
观音婢每日看似不出门,但是却对整个内院的所有动向都心中有数。
处理起事情来,她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内院的婢女、仆妇们,没有人敢在观音婢面前耍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