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搭上了话,下面才能进行劝说。
要通过陈述利害,让他认识到错误和后果,从而愿意改正错误,约束自己。
这样,以后长孙无宪才不会任着自己性子来。
------
最后,观音婢又考虑到如何劝说的问题。
鬼谷先生说,在游说或说服别人时,“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
就是说,在劝说的时候,你说的话对方要愿意听,要言语相合。
言语不合的话,你劝说的话,对方一句也听不进去,就起不到劝说的效果。
常言说,一语不合,拔刀相向。
就是因为彼此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言语不合造成的。
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替他着想,是为了他好。
只有如此,才会起到劝说的效果。
《战国策》里《触龙说赵太后》就是很好的例子。
------
观音婢按照《鬼谷子》上所说。
对长孙无宪喜欢听什么话,关心哪些事情,他想怎么样等等,都一一作了准备。
谋划完毕,她将整个计划,从头到尾反复进行修改。
直到再没有发现漏洞,观音婢才算满意。
------
把劝说长孙无宪的整个方案制定好,观音婢信心满满。
她出了翰墨斋,直奔内院上房去见高秋娘。
进了东耳房,屋里已掌了灯烛。
观音婢这才意识到天已经黑了,自己还没有用晚膳。
她兴冲冲地走到罗汉床前,一屁股坐在床沿上,脱下鞋,然后坐上去,磨转身子面向高秋娘。
高秋娘看她急急火火的样子,注视着她也不说话。
------
观音婢坐好,隔着几案,探着身子,尽量靠近高秋娘,高兴地小声道:“我已谋划好了。”
高秋娘仍稳稳坐着,故作不知道观音婢所说何事,“你谋划好何事?”
观音婢急道:“三兄的事呀,难道阿娘已经忘记?”
高秋娘板着脸教训,
“看你这急火火的样子,看来《本经阴符七术》还未曾修到家,一点都稳不住。”
“《本经阴符七术》第四篇怎么说的?”
“要静意固志,内心强大。”
“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纷扰所动,做到威势内敛,喜怒不形于色。”
“庄敬严肃,别人才不会通过你的表情、言辞的声调、身体的动作,看到你的内心。”
“看不到你的内心,对方便不知如何应对你。你在心理上才会处于优势,在气势上才能压倒对方。”
------
观音婢听了母亲一番话,深感自己刚才有些得意忘形,不禁面有惭色。
她坐直身子,将双手置于腿上,向母亲歉声道:
“阿婢一时高兴,有点忘乎所以,今后再不会这样了。”
高秋娘微微笑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如果立志长大要做大事,就要克已谨行。”
“处事要稳,不能急躁,要稳如泰山,临变不惊。”
观音婢点头道:“阿婢记下了。”
------
这时,高秋娘才缓声问道:“你三兄让人往府中带酒的事,你想如何处置?”
观音婢便将自己所想,向高秋娘仔细说了。
高秋娘认真听着,不断点头表示赞许。
她动情说道:“你所想是对的,你和三兄,虽不是一母所生,但也是亲兄妹。”
“普天之下,除阿爷、阿娘,还有你四兄,你们应该是最为亲近之人。”
“如果连亲兄妹都不能相互善待,那你又如何能善待他人?”
“三郎并非十恶不赦之人。你阿爷在时,他除了喝酒,不注意小节之外,并未做出什么过格之事。”
观音婢仔细想一想,长孙无宪本质上并不坏,只不过是如扶不起的阿斗罢了。
“你阿爷和伯父、叔父商量,不让他承嗣,主要是因他才气不足、不求上进,怕以后撑不起门户。并非因为他是恶人。”
“你记下阿娘今日之言,不管以后你三兄如何,你都要将其作为兄长看待。”
观音婢听母亲说完这些发自肺腑的话,不住点头,“阿婢记下了。”
------
观音婢没有认识到的是,如果她这次想成功说服长孙无宪,高秋娘的这番话,才是她成功的基础。
在听高秋娘这番话之前,观音婢的目的,一是为了检验自己所学是否有用,二是为了替母亲分忧。
她劝说长孙无宪的出发点,和真正目的是为了自己。
她动机纯粹是利己的。
------
听了母亲之言后,观音婢是带着真情去的。
她这时的动机,是为了维护与长孙无宪之间的亲情,是真心实意,是想让三兄学好。
这时候她的内心,是向着长孙无宪的,是为长孙无宪考虑的。
抱着这样的心理去说服长孙无宪,言语才会相合,长孙无宪才会被真情所打动。
------
高秋娘接着叮嘱,“劝说别人之时,不要将别人当作傻子。”
“对方能从你的语调、动作、表情中,感知到你是否发自真心,是否是在设身处地替他着想。”
“真心实意替对方着想,才是说服别人的必胜秘诀。”
这时,观音婢才真正明白,《鬼谷子》所说“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的真正涵意。
这就是说,两个人表面上说话很好,但却不能交心的原因,是因为表面亲近,而内心是疏远的。
高秋娘的话,让观音婢悟到了,从《鬼谷子》中还没有悟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