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养志。寡欲,才能凝志如一。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
“第三是实意。心安,才能思虑深远,虑深远则计谋能成。”
最后,她对前三篇进行总结,“总之,就是一句话。”
“一个人如想成就大事,必须清心寡欲,一门心思只思考、去做一件事情。”
“这样,才能够深思熟虑,才能把如何做好此事,想深、想透、考虑得周全。”
------
高秋娘边听观音婢说,边陷入了沉思。
她没有想到的是,观音婢通过半年时间的苦读,竟对《本经阴符七术》理解如此深刻。
她只所以取得如此的收获,不正用自身的行动,印证了她现在所说的观点吗?
这半年来,观音婢的所有心神,都用在了这本书上。
她沉迷其中,如痴如醉,一心苦读,心无旁鹜,这不正合了:清心寡欲,一门心思,只思考一件事的说法吗?
------
人世间诱惑太多,人们的欲望太多。
又有几人能抵御身边纷纷扰扰的诱惑,专心去思考、去做一件事情呢?
她又想到了长孙晟,她的夫君,穷其一生基本上都在平定突厥,几十年做这样一件事情。
放弃了家的舒适与温暖,将自己放逐到苦寒之地的北疆。
他用自己的奋斗挣得了妻儿家人的富贵荣华,捍卫了国家的繁荣与安宁,而自己却独自承受着孤独与风险。
------
观音婢见高秋娘愣愣出神,以为母亲不同意自己的说法,问道:“阿娘,阿婢说的是否有不对之处?”
高秋娘回过神来,连忙答道:“对,很对。就是因为你说的太对,我才会想到,现实之中许多事情,和你说的正好相符。”
她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女儿,眼中充满了温柔。
她觉得不可思议,眼前这个扎着总角的女孩,见解竟如此深刻。
------
高秋娘将书翻到后面几章,说道:“你接着往下讲。”
观音婢得到母亲赞许,又将身子挺了挺,接着道:
“后面四篇。是如何运用修来的至精、至纯的内在精神。”
“第四篇分威。讲静意固志,才能使内心强大。经过内心修炼,使人保持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
“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纷扰所动。威势内敛,如帝王俯视臣子,如家主之对奴仆。虽不发一言,臣子瑟瑟,奴仆躬行。”
高秋娘道:“此譬如庖丁解牛,闭目而知牛之结构,了然于胸,下刀之时方能游刃有余。”
------
观音婢继续道:
“第五篇散势。”
“即是审时度势,静待时机,寻间而动。”
“如挽弓而不发,持剑而不击。如将士临阵,静候待机。”
这就相当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这种势要饱满,要有雷霆一击的威力。
------
“第六篇转圆。”
“即是临机制变,据事设谋。”
“天下万事,无一相同。不同之事,应对不同。事出突然,不能贸然应对,必深思熟虑筹划对策,预知每种对策的成败吉凶。”
这时,蓄势已成,需要寻找最佳时间点,拿出多种应对策略。
根据事情的变幻不同,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
------
“第七篇损悦。”
“谋定后动,势如雷霆。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一发不可收,势无可当,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蓄势已满,策略已成,关键时刻,雷霆一击,势不可当。
------
观音婢一口气,将后面四篇讲完,兴致满满,意犹未尽。
高秋娘放下手中《本经阴符七术》,击掌喝彩。
她双目含笑,注视着观音婢,无限欣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阿婢真让阿娘骄傲!半年苦读,着实收获甚丰。些生如能践行书中所说,必将心想事成,成就阿娘一生的荣耀。”
观音婢见母亲夸奖,并未显出骄妄之色,对高秋娘道:
“阿娘,阿婢以为,认识到成功的法则,未必就意味着能够成功。”
------
“成功关键是践行。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拥有强大的力量,用这种强大的力量去实现所思、所想。”
“三岁孩童,击不倒七尺壮汉。锈钝之刃,刺不破精钢盔甲。”
“无论干何事,不仅要在精神上做好准备,还要在智慧、技能和才干上做好准备。”
“打猎先要箭术精湛,弹琴要先懂音律和技法,打仗先要有高超武艺和谋略。”
“苏秦最后只所以成功,是因为以前,曾跟鬼谷先生习得了谋略和才干。”
“还有最后一点,阿婢认为才是最重要的。”
“做任何大事,都不是单打独斗,必须学会支配和运用,自身之外,能够调动的一切力量。”
------
到了此时,高秋娘已无法描述自己的心情。
观音婢才刚刚九岁,实在是过于早慧,也太过出类拔萃。
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有了《本经阴符七术》作为信仰指引,以后的人生路程中,她认定了追求目标,必将义无反顾。
高秋娘不知是喜是忧,女儿的性格过于执着,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执着之人,就不会轻言放弃,就会拼尽全力去挑战困难和挫折。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选择,就会有所放弃。
在舒适和艰难之间,必将二选其一。
观音婢该选择哪个?
高秋娘宁愿自己的女儿,选择的是享受舒适,而不是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