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李密走之后不久,李渊突然改主意了,迫使他改主意的是一个叫张宝德的人送来的一份奏折,里面写着:李密必反!
张宝德不是李渊的心腹,甚至李渊对这个小人物都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而此人之所以能让心志坚定的李渊改变主意,因为他是李密的人,而且就在李密东去的队伍之中。
但张宝德这封奏折也有问题,因为张宝德在李密的团队里也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举队叛逃这么大的事情李密怎么会去找这个不重要的人物去商量?
答案是李密根本没去找张宝德商量这件事,甚至没有跟任何人说起此事,李密会不会反张宝德根本不知道。不过张宝德这个人比较贼,看出来李密可能有这个苗头,怕被牵连,所以上了一封假奏折,黑了李密一把。
李渊拿到这封奏折,倒也没有偏听偏信,但是心里也是犯嘀咕,此事到底是真是假。
李渊做领导还是很有水平的,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既然有争议那干脆验证一下,派人让东去的队伍原地待命先把李密叫回来,将这件事说清楚,解释完了再该干嘛干嘛去,两全其美。
然而李密接到让他回长安的命令,却没有这么乐观。他对贾闰甫说,当初一起喝践行酒时,李渊就说过有人说他坏话,现在朝令夕改,估计是那些流言起了作用,回去就死定了,不如不管这道命令,就近在桃林县抢些武器和粮草,直接奔黎阳找李世勣,重图霸
贾闰甫是个老实人,一听李密的话,赶紧劝李密千万莫冲动,冲动是魔鬼!咱们归顺大唐蛮好的,李渊待你也不错,何况人家还是符合谶语的人,现在咱们还在人家地盘上你又无兵无势百屁儿没有,就算反了又能去哪?不如按照命令行事,先去长安跟李渊解释清楚,反正咱也什么都没做,解释一下也无妨,估计还会让你去山东的。
贾闰甫的思路很清晰,他说的也是最保险的方案,可他一提到‘谶语’俩字,李密就炸了。
老子也是姓李的,我也是符合谶语之人!凭什么得天下的是他李渊而不是我李密?回长安?再去给李渊端盘子?我不干!李渊不过是占了关中,可山东还是我的,今天你愿意走就跟我走,不愿意走我砍了你再走!
眼看李密心意已决,贾闰甫最后劝了李密一句,现在你想当老大,已经没戏了。现在可是乱世,就你这点人想重新撑起瓦岗军的大旗,谁会听你的?别忘了,你可杀了把老大的位子让给你的翟让,现在有谁敢把兵交给你?
以上文字并非贾闰甫说的原文,他说的还是比较温和的也是句句属实字字忠言,可惜对李密来说太逆耳,再温和也是听着也是带刺儿的。李密听得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当时就想把贾闰甫砍了,不过周围的人给他拦住,才没砍成。
贾闰甫虽说自己不怕死,可也不想等死,找着空隙就跑了。留下的王伯当,心中也是十分后悔,他本来只想劝李密振作起精神,重新干出一番事业,没想竟劝到要叛变的地步。王伯当跟贾闰甫一样也认为他们根本没条件叛唐自立,但是李密心意已决,他也没有办法改变。
虽然我无法说服你,但我也不会抛弃你。义士之志,不以存亡易心。公必不听,伯当与公同死耳。
失去理智的李密,在确定自己团队里没有反对声音后,杀了李渊的使者,就近抢夺桃林县的武器粮草,正式撕毁与李渊的合作协议。
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李渊勃然大怒,下令全国缉拿李密。本来李密跟李渊并没有什么矛盾,可现在手上沾了人命,再考虑到他以前杀过翟让的案底,两人已是不死不休了。
李密根本没心情去管,他跟李渊现在到底是什么关系,他唯一关心的是一下步的出路在哪里。想来想去李密想到先去伊州,伊州刺史张善相是他的旧部,也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现在原隋朝天字号逃犯李密又成为了唐朝天字号逃犯,抓他的海捕文书跟雪片一样漫天飞舞,去伊州大路是不敢走了,相对来说小路还是安全一点,所以他决定人不知鬼不觉的从南山的小路向伊州方向前进。
李密已经被野心冲昏了头脑丧失了大部分思考能力,但还剩下小部分头脑仍可以正常思考,他明明要走南山去伊州,可对外宣传的是去洛州,李密希望可以打这个马虎眼以便安全度过南山这条险路。
可安全只是相对来说,从南山借道去伊州,途中紧挨着宜阳郡,如果诸位记忆清晰,应该还记得李世民早先从洛阳撤回长安时,曾派了两个人在宜阳郡驻守,这两人一个叫史万宝一个是盛彦师。
抓李密的公文发行速度是非常快的,史万宝和盛彦师都已接到这道命令,而具体执行上,两人的分歧比较严重。史万宝是唐朝知名的怂包将军,一听说要去抓李密那种天下一等一的悍匪,当时就怂了,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而盛彦师却坚持一定去抓住李密。
盛彦师之所以对抓李密这件事非常积极,是因为他猜中了李密的心思,料定李密绝不会去洛州,只可能去伊州找张善相,所以早早就带人去南山设伏。
李密自负的以为,绝不会有人看破他的计划,他将为自己再一次轻视对手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为他的自负买单。
剩下的事情,非常简单了,在李密进入盛彦师的埋伏圈后,立刻受到弓箭手们的集体欢迎。
一位本有机会去书写历史的枭雄,就此陨落在密集的箭雨之下,李密和他忠实的追随者王伯当双双毙命。
客观的说,李密的性格,是不适合自己做老大的,投奔李渊是他在冲动下做出的正确选择。
也有人认为李密在李渊手下终究还是混不长,不过我不这样看,我反倒觉得李渊对李密是真的非常欣赏的。
证据有两个。
其一是在李密死后,李渊将其尸首交给了李世勣。看起来像是为了震慑一下李世勣,而我认为李渊是在自己不方便亲自出面的情况下,让李世勣给李密一个体面的葬礼。李世勣收到李密的尸身,嚎啕大哭并以君臣之礼为李密服丧,以李世勣的身份,做这些事情即敏感又僭越礼制,而李渊对此事没有做任何其他处理,看这反应像是默认了李世勣的行为。
其二更是非常可疑,那就是李渊对盛彦师的态度。盛彦师能成功伏击李密,是一位智谋及胆识都算不错将领,其后在一次战斗中失利被俘,而宁死不屈,表现也算是忠肝义胆,可李渊对他不咸不淡,甚至为了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就把盛彦师给斩了。若是李渊觉得盛彦师对国家是有贡献的,不能把人家杀的这么莫名其妙吧,若是由于其他的事迁怒于他,比如擅自杀了李密,倒是容易理解。
当然,各位观众们也可以不相信我一家之言,毕竟所谓的真相已经掩埋在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除了猜测,根本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