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生产,成本会降低许多。”
“当朝廷的细盐价格跟那些私自所产粗盐成本相当时,私盐也就再没有存活的可能。”
牛城说着,看到一旁卷起的手绘大明地图。
他拿过来,伏地展开,一边指着地图上的区域,一边解释道:
“至于盐价定制,像扬州府这里产盐最多,朝廷只按照每两产盐成本定价。”
“刨去盐工、盐官等开销后,每两食盐价格是1铜币的话,我们卖给盐商2铜币,扬州府盐价设为每两食盐3铜币的价格,而再远些的德安府设定为5铜币,凉州卫设定为10铜币。”
“这样的话,私盐生产根本入不敷出,自然也就被抑制了。”
“而临近盐产地区,可以低价买到食盐,盐商想多赚钱那就要远运,这中间的挑费刨除,是有赚头的,这样可以让盐商获利,也可以让大明所有百姓有盐可食。”
“最重要的是,盐引限制贩盐这一条可刨除。”
“要换个思路,那就是人人皆可贩盐,人人皆可为盐商,想赚钱那就必须按照朝廷的定价贩卖。”
牛城说完,抬头望向朱元璋:“陛下以为如何?”
“想法不错。”
朱元璋略带赞许地说完,却是眉头皱起,轻叹道:“这执行起来难度可是不小,盐场扩大规模,盐价定制、管控,盐场管控……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可都是不小哇。”
“嗯。”
牛城点了点头,接着说道:“陛下,细节还需斟酌。或许实施起来需要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可一旦细盐普及,可是造福天下万民的大好事。”
“另外,陛下可别忘了精盐。”
牛城这一提醒,朱元璋忙转头问道:“那精盐,你是作何打算?”
“精盐陛下不是已经交给臣了吗?”
牛城笑了笑,接着说道:“按照我这方法炼制的细盐,虽然比盐商的细盐更为精炼,但仔细品味仍会有淡淡的腥味或微弱的苦涩。而精盐只有纯正的盐香。”
“这精盐朝廷购买,臣只收细盐五倍价格,若其他盐商购买臣卖他十倍价格,陛下觉得如何?”
朱元璋闻言微微点头:“就按这个比例定价!”
牛城这区分待遇,可算是深得朱元璋之心。
而之前牛城说的雇佣盐工、区域发展……这各种词汇在朱元璋的脑海中活跃、跳动着。
“啪”的一声。
大手拍在桌案上,朱元璋高声笑道:“可行!”
他快速整理了一下思路,仿佛忘了牛城的存在,直接拽过笔墨纸砚,提笔开始书写了起来。
望着这位每天十二个时辰,至少九个时辰投入到江山社稷中的“老丈人”,牛城是打心眼里佩服。
这都快赶上机器人了,他怎么就能保持如此的精力充沛?
牛城起身,望着那纸张上快速写下的字,帮着研起墨来。
“陛……!”
老太监提着食盒进来,刚要说话却忙止住了声音。
他没敢上前,只提着食盒站在一旁等待着。
整个御书房,除了毛笔划过纸张的声音,也唯有轻微的研墨声相伴,显得格外的恬静。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一张,两张,三张,四张……。
那写的密密麻麻,字迹不是很好看,却十分工整的纸张被丢在一旁。
这些纸张上,有清晰的思路,将整个盐务每个细节都十分清楚地写了下来。
这不似牛城分析那般笼统。
而是把该增加的官员,各级的构造组成,盐工的招募,盐商贩卖,盐场扩产等数十条分门别类写出细致的轮廓。
在这些纸张下方,还可以标注了一、二、三……这样的数字标记。
就这工作态度,大明想弱都难。
这若是放在后世,那也绝对是巅峰的人物。
牛城是由衷的钦佩。
反正他肯定是做不到。
人生嘛,难得偷上半日闲,何必忙碌的似狗?
想法决定活法,这话可是一点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