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枳能迅速成为全球巨星,多亏了这位传说中曾经是在拉美打过游击的教宗,方济各一世的赞誉,让《奇异恩典》《耶稣爱我》成为天主教徒必听曲目,每年为楚枳挣上千万刀乐,成为全球教徒“指定崇拜偶像”。
明星的饭圈化,有宗教化的意思,但真要看人数还得看天主教,上次夸赞是接受记者采访时顺口一提,而此番特意写文,引起的轰动规模也不同。
[萨赫勒地带的战乱使很多民族面临饥荒、痛失亲人、失去家园的境况。
我们知道,每一场战争都会导致大规模的饥荒,并使得粮食沦为暴乱的武器,那些刻意挑起战争的政客们,将会永远被钉在历史批判的十字架上。
《弥迦书》4:3示:他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他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为远方强盛的国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弥迦书》4:4示: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
铸剑成犁是主为万军之王,所带盛世,盛世的根基是和平,蓄意挑起战争者终将下地狱。]
方济各一世当真什么都敢说,难怪被人调侃为解放神学大佬,直接挑明了此次事件背后有人挑拨。
他没有指名道姓,已经算是很给脸了。
[萨赫勒是受难之地,是充满痛苦和死亡的地区,我原本认为曙光在这片地区已经完全磨灭,我十分不想承认,但必须要说,从上个世纪开始,它(萨赫勒地带)就进入了永夜。
锋利的言辞、极端的认知、好斗的思想,军事化行动成为了“他们”心中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没有任何人能解除他们内心的武装。
庆幸主赐下荣光的六分钟,《Earth.Song》终止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冲突。
主从未抛弃我们,而楚枳将会升入天堂站在父的右边,列于主、众天使之后。]
教宗的发文有很多可以推敲的地方,首先方济各的理念本身就和宗教传统的“因信称义”不同,他奉行“因行称义”,只要对得起自己良心,哪怕不是教徒,死后仍旧可以上天堂。所以尽管楚枳从未表达过自己是信徒,但仍旧被方济各大肆赞赏。《彼得前书》中有描述耶稣死后进入天堂,并且站在了耶和华的右边,统领众天使和天下权柄。
别好奇,基督的主到底是耶稣还是耶和华,本来宗教就伴随着政治分裂而被重新定义。
简而言之,方济各的夸奖是属于宗教的最高夸奖,仅在主和众天使之后,并列于在诸多权柄前。
本来有的红衣主教对楚枳还有一些微词,微词原因是,无论是因为楚枳的国籍,还是他的明星身份,反正有那么一点,现在他们的微词完全消失了。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华夏教会新报》《今日基督教》《天主教国家纪事报》《公益》《OSV新闻周刊》等宗教报刊都给予了楚枳头版头条的待遇。
“他一手拿着麦克风,一手拿着圣经。”——今日基督教
“见证!华夏基督徒见证奇迹。”——华夏教会新报
“为什么他拥有天使的声音?因为他以凡人之躯创造了天使都不曾创造的传奇。”——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等等,内容太多了也不方便逐条都转过来。
补充一点小知识,按照规矩,所有教堂的枢机主教都应当由梵蒂冈任命,但华夏天主教是实行“三治”,不接受梵蒂冈的任命。也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梵蒂冈与华夏关系不好。
华夏的宗教报纸还稍微正常点,而欧美的宗教言语之中就擅自地把楚枳定义为教徒。
很多小伙伴或许知道,天主教在华夏农村占据了挺重要的角色,国内有五亿多失语群体,因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普通人看见他们的机会非常少。而农村生活极度匮乏,是教会填补了这方面的需求。
很多连沙县小吃都没有的乡镇,都有个小教堂,教堂附属的一大片空地会修建户外运动器材。
务农人员肯定不会花费两块钱购买报纸,但乡镇教会的牧师会购置,并且将内容念给教徒听。
“楚枳,就是那个大明星,在国外阻止了一场战争的发生,大家都说他是天使转世。”牧师说。
下面很多教徒,有位老爷子笑呵呵地说:“华夏人怎么能是天使转世。”
为什么能聚集这么多教徒呢,其实很多人只是来领鸡蛋的,信教就有鸡蛋拿,并且还经常有教堂义工去家里忙前忙后。
牧师赶紧说:“主爱世人,任何人都可能被主赐下荣光。”
“那这个歌手为什么能阻止打仗?”教徒中又有人好奇地问。
“因为唱歌唱得好,让匪贼自己退却了。”牧师说道。
教徒们大眼瞪小眼,这话太玄幻,老爷子说道:“王牧师别骗我们乡下人没文化,只靠唱歌怎么能够让手里拿家伙的匪贼退走,难不成这明星有三国演义里张飞的喉咙?”
“我骗你干什么,新闻上都说了。”牧师解释道:“也不是因为嗓门大吓到人,是因为楚枳唱歌好,歌声让他们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对,所以才全部退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见老头老太太们脸上不相信的神情更加浓重,牧师脑子一转,说道:“就好像《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你们是不是听到这首歌就想到出门在外的儿女?”
教徒们于是就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这么一回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人唱的都是这样,当然会想在外面打工的孩子”、“我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想我外孙了,他们两年没回来看看了”、“我家孩子过年回来只待了两三天就又去打工了,辛苦得很”……
不少老人抹眼泪,在场老人有个共同的特点,手上老茧和皱纹很多。
糟了,这话不应该说,王牧师心想,连忙转移话题:“对,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唱歌唱得好,歌也写得好,所以有这效果,《常回家看看》也是楚枳唱的。”
话语一出,倒是让现场老人们很惊讶,《常回家看看》他们很熟悉,每年要到过年时,赶集时都能听到这首歌。
“原来是他,我知道”、“好厉害,唱歌居然能不打仗”、“应该把他派遣到前线去,什么地方打仗就来一首”等等,老人们议论纷纷。
此番宗教的宣传让楚枳的名气传播到了农村乡镇,说楚枳是华夏国民度最高的歌手有点夸张,但他如今的国民度已然能进入前十了。
国民度和名气流量不同,想想六小龄童的商业代言,他虽说二线都算不上,可国民度有多少人能比得上他?
宗教热度属于意外之喜,本身这件事在全球范围的议论就非常夸张。
滚石杂志月刊发售,封面是楚枳和霍尔曼两人站在舞台,身为副主编的班恩斯当真有两把刷子,很会拍照,一个远景镜头,在装甲车和两万条枪支包围的情况下,他两人就好像身处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便掀起的海浪就可以拍翻小舟。
但照片里楚枳仿佛老渔夫圣地亚哥,无视海浪波涛汹涌,坚定地站在船上。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是对封面最好的注脚。
硕大的文字“我从不相信音乐可以阻止战争!”
[?我曾受邀参加以色列小提琴家阿姆农·韦恩斯坦发起的“希望的小提琴”展示,该活动收集并修复二战时期流传的小提琴。
这些小提琴的主人大多是被强迫在集中营里工作的音乐家,阿姆农认为,修复它们能让大众更容易聆听和铭记那段历史。摘录一段希望的小提琴创始人之一施莫洛所言:“作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害者的下一代人,我希望能以这一套完整的巴赫曲目,去献给所有在战争中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们。”
这个活动给我巨大的无助感,对于战争,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音乐只能带来抚慰,或者作为让人们铭记历史的符号,它(音乐)从来都影响不了战争的进程。
直到楚枳出现。
他组织了“非洲和平的演唱会”,并且冒着被枪火撕碎的风险屹立于萨赫勒焦土之上,以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呼唤奇迹。
奇迹降临了,奇迹就是楚枳本人,《Earth.Song》重复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在伟大的演唱者的口中,作用远远超过联合国维合部队。
楚枳仿佛是代替着全世界的人歌唱,他的歌声中有满身疮痍的大地、干枯的植被、战争中惊慌失措的孩子、满身鲜血的尸体。
副歌的轻吟是楚枳绝望地呐喊,正是这全人类的内心中都存在的情绪,感化了现场所有极端组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