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侯郭英道“老臣附议。”
朱棣望向徐辉祖道“允恭,你怎么看?”
“臣认为太傅言之有理。”
徐辉祖恭声回答道“如此便可在安抚土人的同时,通过把握兵权,防止土人做大。”
他乃中山武宁王徐达长子,史料记载其“长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
洪武二十一年,徐辉祖三年守孝期满,朱元璋令其承袭魏国公爵位,此时他尚未改名,仍叫徐允恭。
洪武二十二年春天,朱元璋令徐辉祖去常德操练兵马,与此同时,曹国公李景隆、开国公常升等年轻勋贵也被派往不同的卫所练兵。
当年十二月,徐辉祖、李景隆返回京师,不久朱元璋赐名徐允恭为徐辉祖。
朱棣称呼徐辉祖为“允恭”,便是年轻时叫顺口了,现在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自然再懒得改口。
可以说,李景隆与徐辉祖是大明开国元勋第二代的领军人物,也是忠于朱明皇室的勋贵代表。
两人的观点,几乎代表了大明开国元勋第二代人的意见。
“我大明对外开拓奉行怀柔之策,但怀柔远人绝不是养虎为患,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们的意见很中肯,朕觉得可以照此施行。”朱棣颔首道。
朱高煦在旁边安静的听着朱棣与诸将议论军务,一直没有插嘴。
大半个时辰后。
太阳西坠,金色的晚霞将武英殿门外照的异常明亮。
朱棣抬头看了一眼殿门外耀眼的金色,觉得时候差不多了,便与诸将结束了商谈。
“臣等告退。”
李景隆、徐辉祖等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皆躬身退了下去。
“高煦,以往你旁听军务时,喜欢参与讨论,今日怎的不发一言?”
朱棣目送诸将离开后,起身绕过御桌,来到大殿正厅,打量着朱高煦的脸色问道。
朱高煦顿时肃容道“孩儿有机要隐秘之事与爹商谈,请爹屏退左右。”
朱棣会意,抬手斥退左右,包括负责书写起居注的史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