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遗迹的发掘,这种怀疑被一点点证实。科学院找到一些被封闭在建筑物内部的空间,以及一些保存相对完好的地下空间。这些密闭空间,保护其内部陈设免于恒星爆炸的损毁,在这些空间中,保留了很多关键性证据。
也正是在这些空间中,科学院找到了这个种族的形象,这个种族像是长着几条触手的蘑菇,这个种族应该是氨基生命的一种,他们属于陆地生物。
在这些封闭状况良好的空间里,科学院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他们会在其中发现一些生命遗骸。这些遗骸虽然已经腐朽严重,很多物质都已经变成化石或者颗粒,但是根据周围设备的分布情况,还是很容易能够分清那是一堆遗骸残迹。
类似的情况在多个密闭空间里都有发现,这让科学院非常疑惑,从这个迹象看,这个六级文明应该完全没能逃过恒星爆炸的危险。可是这不可能啊,即使地球时期的人类也能够预测到恒星爆炸这类危险,更何况一个六级文明,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科学院开始对这些遗骸进行分析,判断他们已经死亡多长时间了,结果发现,这些遗骸应该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
发现这个特殊现象之后,科学院在发掘和解析文明遗迹的同时,又多了一个额外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个文明为什么有遗骸存在,他们为什么没能躲过恒星爆炸。
科学院在寻找答案和发掘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那是一个巨型建筑,这个建筑自身被地震颠覆掩埋在地底。
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巨型建筑相对完好的保存在地底,避过了恒星爆炸的损毁。科学院在这里找到大量日常用品,普通设备,和一些关键性设备。
在建筑内,科学院同样发现了大量的遗骸,这些遗骸虽然因为地震的问题,导致分布非常没有规律。仅仅从检点出来的数据看,这个建筑内就发现了数千的遗骸。不过这也昭示出另外一个问题,对于六级文明来说,地震的破坏力不应该这么大。
科学院内部对于这种现象有几种分析,一种认为这个六级文明与人发生了战争,被人直接突袭生活星系,剧烈的战争导致了恒星爆炸,剧烈的战争导致了星球地震,因为袭击的突然,让这个六级文明来不及撤离就灭亡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六级文明也许是早已经灭亡,他们是在灭亡后遭遇恒星系爆炸的灾难的。这种观点认为,这个六级文明也许碰到了某种奇特的灾难,导致种族个体大面积死亡。
目前看来,如果想要解释这个六级文明奇特的遗骸现象,似乎这两种解释比较合理,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六级文明居然无法在恒星爆炸之前完成撤离。即使对于五级的人类来说,这都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t9527星系的恒星要爆炸的话,人类绝对可以提前发现,因为恒星的变化都是以年为单位的,人类不可能发现不了这种剧烈的天体变化。凭借人类现在的科技,想要撤离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居住星球上的一切都是可以随时抛弃的,全员发动殖装,直接撤出居住星球。在紧急状态下,人类全员撤离一个居住星球,所花费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小时。
即使不使用虫洞,最多一周时间,人类就可以将一个星系内的居民撤离得干干净净,人类现在都能够达到这个程度,一个六级文明只会更强。
科学院找到了不少掩埋起来的文明造物,甚至找到不少机器人,可惜数百万年的时间,足够消灭一切储存信息。在时间的伟力之下,这些文明造物基本早已经被破坏的一塌糊涂。
在这些造物身上,分子渗透作用被漫长的时间放大到极致,任何一个复杂器件内部,都变成一个众多材料混杂在一起的多色橡皮泥。
科学院同样在这个六级文明遗物中发现了不少匀质制品,这些制品很好体现了匀质的独特性。匀质具备强大的永恒性质,这种永恒是指,只要不把它扔进黑洞或者中子星里,匀质基本上就是常规宇宙条件下,不可破坏的存在。
六级文明留下的匀质制品,很好的抵抗了恒星爆炸的威力,没有任何一点变化,仍然维持着他们最初的形态。可惜匀质的稳定性太强,电热光等能量全免疫,这导致任何一种设备,最核心的那部分都不能是匀质制造的。所以这些匀质制品,它们虽然形态完整,但是它们同样也是废铁一块,永远别想再次启动。
数百万年时间,将这个文明所有留存在来的信息记录设备全部摧毁了,无论哪种存储介质,都很难保证在无维护的状态下存在如此长时间。并且通常来说,文明等级越高,信息的虚拟化程度就越高。这让信息的长时间保存显得更难实现。
科学院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发觉这个遗迹,然后通过功能上的分析,根据遗留的这些设备,逆推他们的原理。虽然科学院最多只能借鉴到遗迹设备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但是从中还是会找到很多有价值信息。
即使有现成的设备可供参考,想要解析六级文明仍然是相当艰难的一件事情,这不仅是理论体系重建和科技造物逆推的问题。在科技上,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没学会走路就很难学会跑,除非你不求甚解,不要求科技树的完整和连贯性。
现在六级文明摆在科学院面前,他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在没有理论体系的情况下,该如何理解这些文明造物,如何实现解析和推导。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在万亿级别的人口面前,在庞大数量的科学家面前,在科学院的高度关注之下,逐渐有各种各样的成果出来。
最突出的一点是,科学院终于制造出第一台多维太空舱,通过这个装置,人类首次进入了多维世界。
根据实验员的反馈,在多维世界里,人类存在明显的目盲现象,就是说人类凭借三维的身体感官和仪器,无法正确接收和理解多维世界的信息。无论人眼还是摄像机,最终所能获得的视觉信号,都是一种如同万花筒一样的流动色斑。
按照科学院的理解,人类所处的这个宇宙,应该是一个低维宇宙,在它之上还有多维形态。太空舱进入高维之后,时间流速与低维明显不同,并且它进入高维就会从低维消失,当太空舱再次回到低维,就容易发生类似于闪现或者瞬移现象。
科学院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跳维,他们认为,这种跳维运动,有可能成为以后人类主要的太空旅行方式。因为这种跳维与传说中的空间跃迁有一定相似性,如果这种跳维研究好了,人类真的能够将它成熟的运用到星际旅行中,人类的机动性将会上一个层次。
这种跳维非常有特点,太空舱在进行跳维时,空间粒子没有任何波动,太空舱就好像突兀的消失,突兀的出现一样。跳出三维世界之后,太空舱的质量就彻底消失了,至少从测量角度看,它已经不存在于这个宇宙了。
科学院虽然成功的实现了跳维,但是距离掌握原理和实际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现在科学院完全无法把握跳维的坐标点,无法在高维运动,无法探测高维的环境,甚至无法在高维探测低维的环境。在这些都没有掌握的前提下,实际应用更是完全谈不上。
不过科学院至少已经开了个头,将半只脚踏进了六级文明,接下来就看他们要花多少时间,来建立六级的理论体系,以及建立六级的科技树了。
现在科学院急切的想要了解高维,因为从人类获得的信息看,宇宙中存在一个悖论,既然五级文明都已经这么强大了,那么那些高级文明跑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