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章 黑洞(2 / 2)

细胞渗透 臭球哥哥 0 字 2021-12-08

    本来沸反扬天,到处充斥着射线、辐射、乱流的星系,突然变成一片洁净异常的星系空间。当光辐射冲出星系之后,身后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空域,仿佛整个星系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

    黑洞形成之后,一股无形的引力波冲向星际空间,引力波所到之处,无论陨石还是行星,无论星云还是恒星,它们都被这股突兀的引力牵引着,开始想黑洞倾斜。虽然因为距离太过遥远,倾斜的速度比较慢,但是整个过程几乎是无可抗拒的。

    也许几千年,也许几万年,甚至数十万、数百万年,这些被引力捕获的天体,无论它们多么庞大,它们将会不可逆转的投入黑洞的怀抱。

    这个范围至少是二十光年,身处这个范围内的几十颗恒星、星云,它们将先后成为黑洞的食物,将黑洞喂得更加壮硕。在黑洞成长的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的恒星被纳入逐渐扩张的黑洞引力圈,它们将进一步助长黑洞的凶焰。直到某一天,吞噬恒星再无法带来更大的引力范围为止。

    人类一直密切监控着s871星系的变化,在双子星将要走向骤变的时候,科学院已经把所有仪器全部准备到位,这些仪器将会将中子星所有变化数据一丝不漏的收集起来。

    在观测双子星的同时,科学院开始重新核算双子星的数学模型,他们发现,虚拟s871星系完全无法重现双子星目前的动态。在虚拟世界里,双子星这种异动完全无法实现。

    科学院这时已经基本认可王海月的观点,人类的虚拟世界一定遗漏了某种关键性数据,这个关键性数据很可能就是导致双子星开始骤变的罪魁祸首。

    现在科学院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观测中子星的变化,找到这种未被发现的关键因素。只要发现这个未知因素,人类很可能会在宇宙认知上前进一大步,从而获得一次难得的科技发展机遇。

    当双子星开始像喷泉一样,将自身物质倾倒在中子星上的时候,科学院获得了大量珍贵数据。

    恒星物质本身就处在等离子状态,几乎全部是裸电子或者裸原子。这些等离子在坠向中子星表面的过程中,将会承受数万甚至十几万公里/秒的加速度,等它们到达中子星表面的时候,自身速度已经接近光速。

    而人类研究基本粒子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粒子对撞,通过超大型粒子加速器,将选中的粒子加速到近光速,让后让它们碰撞。近光速的粒子将会获得足够的动能,它们在碰撞的过程中,将会把自身撞得粉碎。粒子在崩解的过程中,除了释放出大量能量之外,还会将体内的所有基本粒子抛射出去。人类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观察更低级别粒子的构成。

    在如此大规模的物质倾注之下,几乎每一秒都有无数粒子相撞,这相当于是一个持续工作的超大型粒子对撞机在工作。

    中子星表面随时都会有无以计数的海量粒子发生碰撞,这意味着本来极小概率事件会在无穷大的基数之下,变成随时能够观测到的常态事件。

    人类通过解析这些粒子碰撞数据,发现了不少诡异的波动。其中有一种非常异常的波动形式,如果做个比喻的话,这个波动代表的事件应该是:一个未知粒子,它在发射的同时,突然消失了,然后它在前方再次突然出现。

    最诡异的莫过于,这种粒子能够被侦测到,但是它消失的那段时间是完全意义上的消失,仿佛它并不存在一般,没有任何残留的痕迹。然后像是它突然消失一样,它再次突然出现在,消失和出现之间没有任何时间间隔。

    这种粒子具备非常诡异的行为方式,其一在于其仿佛不曾存在的消失方式,其二是它没有时间间隔的空间跨越的移动方式。

    这种粒子就像是瞬间移动一般,突然从一点跳跃至另一点。虽然这个特点用量子的特性也能勉强解释。但是一个让人烦恼的问题在于:量子一个最重要的特性是轨迹不可测,就是说具备量子性的粒子,它的轨迹是完全无法预测的。可是偏偏这种粒子的轨迹可预测,它从被释放出来开始,就始终直线前进。

    如果把这种粒子的前进轨迹描画出来的话,非常像古老的摩尔电码的收报纸。这种粒子的轨迹就像一条笔直的直线,只不过这条直线断断续续的,不停在纸面上打出不规则的点、短线、长线。

    面对这种前所未见的诡异粒子,科学院发现他们以往的所有理论都无法解释它奇怪的行为。

    这种粒子最后被科学院命名为——超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