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这只大老虎并不如德川吉宗想象中的那么强壮有力。外忧内患在困扰着这头东方巨兽。
罗卜藏丹津:顾实汗的孙子、达什巴图尔的儿子,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右翼首领。康熙五十三年(1714)承袭其父的亲王爵位,成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贵族的最高爵位。
1717年准噶尔汗国派兵攻入拉萨杀死拉藏汗导致和硕特汗国灭亡。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第二次进西藏平定入侵的准噶尔部,途径青海时,他要求在西藏恢复他家族的汗庭,清军领导、康熙第十四子大将军王胤禵没有答应,只同意他进藏协助。
雍正元年(1723年),曾随清军入藏征战准噶尔的青海和硕特部,受到清庭奖励。其中,察罕丹津受封为黄河南亲王,共领青海和硕特右翼,削弱了罗卜藏丹津在右翼的独大地位,是清朝遏制他图谋汗位的野心。这导致他更为不满,恰逢康熙去世,镇守西宁的允禵回京奔丧,他便发动叛乱。
罗卜藏丹津这次叛乱可谓是蓄谋已久的,又得到了策妄阿拉布坦的支持。
罗卜藏丹津自号达赖洪台吉以统帅各部,亲王察罕丹津等部与他分道扬镳,他率兵进攻,结果使青海蒙古内部再次发生了内讧。罗卜藏丹津顺利进至河州(今临夏)、西宁附近直到河东。
在叛军的猛烈攻击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难以抵抗,部众溃散。他只得率妻儿及残部逃往西宁,向清朝报警。
察罕丹津在与罗卜藏丹津叛军相持不敌后,也率妻子及所属一百余人退往河州(今甘肃临夏),后又突围到达兰州。其余不肯参与叛乱的和硕特蒙古王公也先后被罗卜藏丹津叛军击溃。
雍正获悉罗卜藏丹津叛乱以后,作了两手布置:一方面令刚刚升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办理平叛军务,另一方面派兵部侍郎常寿到罗卜藏丹津驻地沙拉图传达朝廷旨意,令其罢兵停战,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毕竟现在南边张石川的大乾才是满清真正的心腹大患,能避免两线作战才是最主要的。
但罗卜藏丹津不仅拒绝了朝廷的劝谕,反而拘禁常寿,并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宁周围地区的攻势,于雍正元年十月(1723年11月)对西宁府周围的南川申中堡、西川镇海堡与北川新城等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既然谈不成,那就只好刀兵相见了。十月,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从陕甘各地调集精兵往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又任命还在防备策妄阿拉布坦的岳钟琪为奋威将军,两面夹击攻打青海叛军。
西北边疆本来就是满清防御的重点,一直有重兵把守。雍正决定以雷霆之力速战速决解决掉这次青海的叛乱,也可以顺便震慑一下策妄阿拉布坦和周边的蒙古各部。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有人居然要策反手握重兵的岳钟琪!
岳钟琪,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原籍凉州庄浪(今兰州永登)。岳飞二十一世孙,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
而妄图策反他的靖州秀才曾静,正是看到了岳钟琪是岳飞后人这一点,南边又有乾王张石川起事,这让他看到了反清复明的希望。
于是曾静派门人张熙致信岳钟琪,曾静的书信中对满清康熙和雍正极尽责骂之词;又以岳飞抗金的事迹激励为作为岳飞后裔的岳钟琪,劝他掉转枪头指向金人的后裔满洲人,为宋、明二朝复仇,投入张石川麾下。
岳钟琪假装同意,骗出口供,然后抓了张熙,又将口供、曾静的书信一同快马送至京师。
一向多疑的雍正这次居然没有怀疑岳钟琪的忠诚,褒奖岳钟琪忠心,并由于军事需要,仍旧对他委以重任。
而顺着曾静这一条线继续往下审问,牵扯出了曾静的师父吕留良。吕留良是在死了四十年之后,曾静牵连,被雍正皇帝钦定为“大逆”罪名,惨遭开棺戮尸枭示之刑,其子孙、亲戚、弟子广受株连,无一幸免,铸成清代震惊全国的文字冤狱。
而对付张石川的大乾国,雍正也从未敢掉以轻心。这段时间张石川闹腾的并不凶,除了继续骚扰福建、浙江沿海外只是占了云南、广西以及广东三省,并没有太大的军事调动。
雍正从吉林、盛京以及京畿驻防的八旗兵中抽调了三万人,又在个州府抽调了十二万绿林军,任命隆科多为定南大将军、马尔赛为副将,平郡王讷尔苏总管大军后勤给养,大军驻扎唐山镇操练。
为什么驻扎唐山镇?因为唐山镇有铁厂煤矿还有铁匠,可以锻造火枪火炮,有粮食可以喂饱这些人,还有现成的建筑队给大军提供住房保障。
养心殿内,刚刚用过午膳的雍正就开始批阅奏折。山东沂州府蝗灾,正是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开封府黄河决堤,湮没良田五千顷;和托辉特部和俄罗斯国近期暗中往来频繁……
皇帝真的不是那么好当的啊!雍正工工整整一个字一个字很认真的批复了许久,也有些累了,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然后呷了口茶。
“万岁爷,怡亲王在外头递牌子请见。”苏培盛见雍正终于停笔了,小心翼翼的说道。
“传!”
十三阿哥走进养心殿甩袖子扎千道:“臣弟允祥参见皇上。”